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特色、风格、气派日益彰显,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此形势下,“中国外交向何处去”成为牵动世界和平发展与国际格局走向的关键性因素,也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有着怎样的外交行为模式,关键看该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理念。纵观当代中国外交史,“和平”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无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和话语体系来表达,它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扎根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伟大外交实践。正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先生所说,“中国是不能仅仅用西方术语的转移来理解的,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灵。它的政治必须从它内部的发生和发展去理解”。

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在继承和延续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创新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其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经历了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发展过程,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经历了百年屈辱外交的中国拉开了自主外交的序幕。为保障新生国家的主权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定地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用来指导和平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基于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战略性判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来谋求发展,进一步维护世界和平。冷战结束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完善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正式提出了“一个世界、共同繁荣”的思想,主张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把外交作为服务于国家现代化总目标的手段。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世界的大调整、大变革,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的走向产生了疑虑甚至是担忧。在此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并呼吁,“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

新形势下,中国应如何走好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的答案是:关键在于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认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习近平主席还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在新时期的反映,体现出中国追求和平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在“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努力通过“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从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在继承和延续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创新,它也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信心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