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云: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五种能力(2)

翟云: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五种能力(2)

实施标准化规范管理,提升网上服务通办能力

标准规范的缺位,给群众办事带来了窘况:同省不同市,同市不同县,办事流程、时限、材料、缴费等不统一,去不同的地方办同一件事,群众面临着“不会办”的困境。针对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急需从业务、技术、管理三个维度协同发力。业务侧重点强化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指南标准化。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梳理行政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具体办事服务事项,编制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和清单,并及时网上发布、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编码管理,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为提供无差异、均等化政务服务奠定基础。同时,政务服务办事指南规范化也不可小觑。办事指南要依据事项清单标准化要求填写,打造群众办事“一本通”,群众只需“按图索骥”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技术侧重点推动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政务服务信息资源交换标准、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标准、统一身份认证标准等。强化管理标准化,着眼于将标准化全程无缝嵌入网上办事大厅系统,实现行政审批标准体系与网上办事大厅审批系统有机融合。

筑牢政务服务法治基石,提升法治保障能力

当前,除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之外,国家出台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文件均为政策文件,尚无关涉“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的法律规定。从目前“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进展来看,无论是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还是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砍掉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提升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都需“破立结合”,既要清除不适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制度障碍,又应适时建章立制,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大限度便企利民提供刚性约束。同时,要树立法治思维,晒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优化服务流程,精简办事环节,打造权力瘦身的“紧身衣”。此外,电子证照、电子文件、电子签名等在政务活动中的法律效力仍不明确,需尽快确定电子证照等的法律依据,同时注重与已有法律规范有机衔接,为推进各项政务服务改革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