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理论特征(2)

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理论特征(2)

摘要:经典著作不仅包含着明确的问题意识,而且包含着经典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既体现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深刻性。当然,必须看到,这种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其实十分艰难。

马克思的分析方法

经典著作不仅包含着明确的问题意识,而且包含着经典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既体现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深刻性。当然,必须看到,这种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其实十分艰难。纵观人类思想史,能做到这一点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十分稀少,所以,向经典致敬天然包含着向经典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方法致敬,这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推动社会平稳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不妨以《资本论》为例做些说明。《资本论》不仅包含着问题,也包含着方法。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是一种方法,从抽象到具体也是一种方法,前者是历史的方法,后者是逻辑的方法,只有把这两者相结合,我们才能科学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指出,“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所以,就像“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一样,“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提供了钥匙”。这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才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这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对于资本,我们既要追溯其简单形式,也要研究其复杂形式;既要追溯其一般过程,也要研究其内在结构。马克思分析到,“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的确,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但是,“抛开人口所构成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又如,对于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所以,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本,我们更要注重其质的丰富性。即便是在古代奴隶社会也有商品经济形式,但是,这种商品经济也是当时社会发展到繁盛时期的产物,而且这种经济形式并未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主导形式。所以,商品经济必然从属于一个新的更高的更复杂的社会形态,尽管它在之前的社会条件下已经获得了某种发展。

马克思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大半生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事实,或者说,经济事实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进行理论清算和问题总结的关键基础。基于这一基础,他给哲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赋予了新的结论:

在哲学上,马克思的结论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其主要成果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马克思坦陈,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因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双向作用机制就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从这个动力机制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去研究社会发展的方位、社会运行的特点、社会矛盾的状况和社会治理的办法,这个原理对于分析人类历史的一般过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命运都适用,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在经济学上,马克思的结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其成果主要是剩余价值规律。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进行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它杜绝了对资本主义乃至于对全部人类历史的主观想象。马克思的分析表明,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实质是维护经济私有及其政治剥削,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这一机制通过被资本驱使的剩余劳动得到展开和完成。正是因此,马克思透过商品的两重性看到了劳动的两重性,尤其是剩余劳动的发现使马克思所困惑的“物质利益的难题”找到了最终答案。欧洲工人运动失败之后,马克思之所以回到大英博物馆专心研究经济学,就是因为他发现单纯地进行政治革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诉诸经济解放或者说将经济解放与政治解放结合起来,共产主义运动才能获得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效用。

综上,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问题意识、分析方法和基本结论,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焦佩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