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不只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

塞罕坝不只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

“从塞罕坝采访归来已经半个多月了,在我的梦中,总有一片绿,慢慢化成海;总有一群人,卧雪凿冰、担水栽苗……”在8月12日中宣部召开的“记者心中的塞罕坝”——河北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采访报道分享交流会上,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记者于佳欣的开场白,一下子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

是啊,这是一个人迹罕至、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变万亩林海的故事,是一个塞罕坝三代创业者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高寒荒漠中,用青春、汗水和智慧,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的故事,但是塞罕坝不只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

持之以恒的精神。“塞罕坝”曾森林茂密、禽兽繁集,是清朝皇家猎苑的一部分,然而,到了清末,为弥补国库亏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于是,千里林海几乎荡然无存,“美丽高岭”变成了茫茫荒原,到上世纪50年代,已变成人迹罕至、风沙肆虐的沙源地。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停下治理的脚步,自1962年以来,塞罕坝三代创业者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高寒荒漠中,用青春、汗水和智慧,在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是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坚持造就的奇迹。

尽职尽责的精神。这片绿来之不易,守护好这片绿也并非易事。除了防火,防治病虫害这个森林“无烟的火灾”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起得比鸟早,睡得比鸟晚,才能守护好这片绿。”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说。为了守护住这片绿色,国志锋率队展开了灭虫行动,为了保证喷药防治虫害效果达到最好,他们经常清晨2时就起床做好喷药防治的各种准备并出发到达防治地块,由于夜间工作,许多操作只能是打着手电筒进行,他们和防火员一样不辞辛苦,尽职尽责地守护好塞罕坝。如今的塞罕坝,是一个又一个人尽职尽责的努力所显现出的成果。

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在城市里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道路,为什么要留在条件艰苦的塞罕坝林场?他们用“工作中的成就感”来回答,而这种成就感源自于当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了欢乐时所体现的价值。不仅仅是这些大学生,在普通一线造林员、护林员、防火瞭望员的身上,我们同样感受到了这种无私奉献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会做出这种选择的。我们当代人的努力建设是为了子孙后代能有更好的生活,这也是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这是每代人、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是塞罕坝故事和精神传播更远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0816/960336.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吕公堡镇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连元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