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弘扬传统,开拓未来(上)(2)

——解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历史发展来看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现代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当代价值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请看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任大援为我们做精彩解答!

近一两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利用微信平台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相当的规模。比如通过微信平台学习《论语》《老子》《周易》等等,有很多热心大众,通过微信平台组织各种各样的人,从青年学生、大学老师到各种社会人员,以微信的平台形式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有古代西方的优秀经典,这都可以归入到文化热的表现。

这些表现说明,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对文化的需求都在增加,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不断加强。在党的十七大之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的战略,从十七大以后这方面强调的力度也加强了。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提倡力度,超出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这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时代要求,也表现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所以,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偶然的想象,它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要求有重要的相关性。

那么,为什么十八大以来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力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要从大的历史跨度来看不是看这几十年,而是更长远地看。在清代乾隆年间,大学者阮元有一部关于儒家学术经典汇总的书,叫做《十三经注疏》。这本书把中国儒家的全部经典最好的注解本汇集起来。阮元组织人编纂了《十三经注疏》,在阮元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乾嘉时期,阮元是乾嘉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阮元说了这么一句话:“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学术的兴衰,我们要一百年之后再看它的是兴盛的还是衰落了,短期看不出来。那么这里所说的学术,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提炼。那么,阮元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种文化,它的盛和衰都不是一下子,它衰败下去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要百年的时间,但它兴盛起来也同样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中国社会得到真正的弘扬,那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阮元活了85岁,也算比较高寿的人,他生于乾隆29年,经过了整个嘉庆年代,到道光29年去世,所以我们说他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清代,由清朝政府出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做了很多重要工作,特别是在文献整理方面,比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再加上康熙年间的《康熙字典》,还包括阮元主持编纂的《十三经注疏》,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工程。也就是说在清朝的时候,他们开始做传统文化的文献整理工作,也有很多的成绩。但是在阮元死后62年,清朝就灭亡了。清朝灭亡主要是制度原因,因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文化也无法挽救,封建制度必然要灭亡了。

但是辛亥革命以后,进步的知识分子有点矫枉过正。他们认为要打倒封建社会,那么传统文化也必然要一起打倒,所以他们就把孔子叫“孔老二”,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但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如果打倒了他们所谓的“孔家店”,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也被堵塞了。这种情况从辛亥革命到今天,100多年,我们就看得比较清楚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打倒了,中国的文化资源就被堵塞了。但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那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以为打倒封建社会、打倒封建王朝,就一定要把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一同打倒。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比较动荡。首先是军阀混战,然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各种运动也接连不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破坏。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从辛亥革命之后,基本上走的是下坡路。这就应验了我们刚才提到的阮元所说的“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直到现在的一百年间,中国文化开始下降。一百年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走上新的起点,应该走上从降到升的一个关节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21世纪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一个思想资源。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