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江南 唱响绿色变奏曲(2)

山水江南 唱响绿色变奏曲(2)

摘要:江南镇的环溪村,是桐庐县的一个普通山村。这个溪流环抱的小山村,家家门前屋后遍植荷,村周围的田里也是荷。夏秋来到这里,菡萏半开,荷叶翠盖,整个村子宛若绿海中的一叶扁舟。漫步村中,所有溪沟清水淙淙,大街小巷干干净净。

改革开放后,急于丢掉“穷帽子”的安吉,把目光转向了工业,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财政确实是上去了,可代价呢?青山被毁,河流被污染,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这也是浙江遭遇的“成长的烦恼”。占全国1.1%的土地,却承载着全国4%的人口,产出全国6%的GDP。高增长背后,是河流被污染、环境被破坏,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

2003年7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正式提出。2005年,习近平在考察安吉天荒坪镇余村时,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循着绿色发展这条新路,浙江历届省委一任接着一任干。“811”生态保护行动,“重拳”整治环境污染,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狠狠踩了一脚“刹车”。“五水共治”,用治水方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四换三名”等,无一不体现省委整治污染、保护生态的决心。

有“南方五金城”之称的诸暨市店口镇,顶着“砸了店口人饭碗”的舆论压力,毅然关停了1304只土炉;嘉兴,这个浙江生猪主产区,拆除违建猪舍1500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的273.1万头下降到2015年的120万头以内;2016年温州基本整治完成垃圾河344条610.11公里、黑臭河471条573.14公里……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浙江须臾没有放松:建立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对工业税收实行保基数、保增长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这些制度,让因保护生态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方,同样获得了发展的红利。

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走进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但见树林苍翠,小河清澈,一座座青砖黛瓦的江南民居星布其间。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脏乱差的城中村,污水横流、垃圾乱堆。2007年起,玉皇山南通过综合整治工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如今这里已是资本汇集的财富高地,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556家,今年1—5月实现税收9.79亿元。

夯实经济基础,是守住绿水青山的前提。

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是一半浙江人生活、生产的水源地,但同时,衢州也是一个生猪养殖大市,生猪年饲养量达760多万头,是农业主要污染源。近年来,当地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协同发展,曾经的臭猪粪也变成了“黄金”。

在衢州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车车猪粪通过密封的槽罐车运到厂区后,先进入匀浆池,与茶叶渣搅拌均匀后,用污泥泵打入一级厌氧发酵罐,经过25天的恒温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经过脱硫、净化进入气包进行发电。沼渣通过二级厌氧发酵产生叶面肥和精制有机肥,供给当地的种粮大户。经此,猪粪助力企业年收入上千万。

借力整治环境污染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是题中之义。

金华浦江是“中国水晶玻璃之都”,国内80%以上的水晶产品出自当地。金华有一句民谣,“永康一只炉,义乌一只鼓,东阳一把刀,浦江一串珠”。“一串珠”,指的就是浦江的水晶产业。曾经,低端水晶作坊遍布城乡,虽然钱赚了不少,但是环境破坏严重,当地母亲河浦阳江浦江段一度成为省内水质最差的河流。

借力治水机遇,浦江当地政府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累计关停污染水晶加工户近20000家后, 当地又投资约20亿元,新建中部、东部、南部、西部4个水晶集聚园区,以实现统一治污、集聚发展。2015年,全县水晶加工主体虽减少了90%,但水晶产业产值却增长24%。

“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浙江省委原书记夏宝龙说。

丽水大港头镇通过环境整治,依托当地绘画产业资源,设立了古堰画乡景区。碧绿的江水、参天的古树、充满异域风情的画廊一条街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去年,小镇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9.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

责任编辑:李雪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