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2)

“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2)

主要通过互联网认知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印象正向且多样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为不同文明主体提供了对话的新场域。调查显示,尽管电视依旧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影响,8.30%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电视了解中国文化,但互联网因其便捷性、即时性和交互性,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

在7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方面,互联网占比为53.60%,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成为青年群体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此外,家人或朋友(6.20%)、NGO(非政府组织)或NPO(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3.90%)、工作伙伴(3.20%)等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渠道超过广播(1.40%)、报纸(1.30%)和杂志(1.50%),成为青年群体接触、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已不再完全依赖传统媒介渠道,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实现了一定范围的自由流动。

这种流动不仅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还构建出文化认知的景观,进一步影响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印象。“首次接触中国文化的形式”的调查显示,仅有18.00%的受访者尚未接触过中国文化。在82.00%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受访者中,中国制造的商品(23.60%)和中国的影视作品(23.50%)成为他们首次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接触中国人(7.40%)或到中国旅行(6.50%)也是首次接触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而新闻报道(4.20%)、书籍(4.00%)、课程(3.50%)、工作(3.50%)、体育赛事(2.70%)、广告(1.80%)和现场活动(1.30%)对中国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逐渐减弱。

分析认为,中国商品所折射的“中国人的工匠精神”、中国影视作品所展现的“中国人的生活百态”、跨国旅行中展示出“中国人的民俗故事”等不同的维度,映射出中国人作为文化展示主体的重要性。

当然,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构成。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等,提升了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同时又影响着受访者对中国文化印象的感知与判断。

“关于对中国文化印象”的调查显示,历史悠久(91.60%)、富有活力(79.20%)、有吸引力(77.50%)成为7国青年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三种主要印象,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有亲切感(70.10%);与正面印象凸显的调查结果相对应的是,在这些青年眼中,中国文化不陈旧(60.10%),却是神秘(75.70%)、保守(72.90%)和难以理解的(66.70%)(见图1)。

 价值共识是民心相通的基础,中国文化价值受到广泛认同

文化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价值观对于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在“价值观认同”方面,课题组选取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中庸之道”“阴阳相生”“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6个最能阐扬中国文化特质的价值观开展调查。

数据显示,虽然文化背景各异,但超过五分之四的受访者均对中国文化体现的价值观高度认同。85.60%的受访者认同“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84.60%的受访者认同“天人合一”观点;84.00%的受访者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80.60%的受访者赞同处理事情应当把握“中庸之道”;80.00%的受访者认为发展观念与行为应当践行“知行合一”理念;79.00%的受访者认同辩证看待事物、“阴阳相生”的观点(见图2)。

从调查结果来看,“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大文化价值理念,有利于构建文化共识,有望成为沿线国家青年群体作出选择的最大公约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