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为了这片净土

守望,为了这片净土

——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纪实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棋局中,国家保护可可西里的力度空前加大。

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协警解安程在站内的救护中心陪小藏羚羊玩耍(8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7月7日,波兰克拉科夫,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可可西里跻身世界自然遗产。

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灵性的土地。藏羚羊、藏野驴、棕熊等野生动物在此肆意奔跑。这背后,是一代代可可西里人前赴后继,克服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保护和守望着这片净土,谱写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英雄赞歌。

生态热土

“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此话不虚。

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无人区”,被称作“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生态坐标——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达到6860米,横亘北部的巍巍昆仑,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

她所在的三江源,拥有青藏高原上最密集的湖泊,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南半岛悠久的历史文明,是十几亿人民的生命源泉,对中国乃至亚洲的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最低气温有时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这里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

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可可西里以2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2种野生植物的伟大珍藏,成为世界上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基因库。

可可西里的生态极为重要,同时又极为脆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人员涌入可可西里,这里面临着千百年来最严重的危机。

——采金的人来了,可可西里的地表植被受到严重损害;

——捞卤虫的人来了,可可西里的盐湖变得不再平静;

——最让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盗猎者把枪口对准了藏羚羊。

保护好这最后一片净土,守住高原生灵最后的家园,成为历史给出的一道必答题。

1992年,可可西里所在的治多县组建巡山队,开始严厉打击盗猎分子。

1996年,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第二年,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扛起了历史的重任。

此后,国家不断加大对可可西里保护力度,青藏公路沿线的不冻泉站、索南达杰站、五道梁站、沱沱河站以及位于可可西里腹地藏羚羊“大产房”的卓乃湖站5个保护站逐步建立完善,并明确了反盗猎盗采的巡山制度。

可可西里的生态在一天天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棋局中,国家保护可可西里的力度空前加大。

这是可可西里保护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他明确提出,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此前,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可可西里作为三江源的一部分被纳入更好的保护。这种新的保护形式,将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昔日满目疮痍的盗猎之地,如今成为高原物种基因库。可可西里现有哺乳动物31种,鸟类60种,鱼类6种,爬行类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共24种。监测数据显示,可可西里荒漠面积不断减少。

可可西里以自身的实践证明,对自然以敬意就会获得公平的回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