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张鹏: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橄榄型社会与M型社会的比较(5)

三、橄榄型社会与M型社会形成路径

橄榄型社会是一种为实践证明的有效的组织形态,而M型社会则被实践证明是相对失败的社会组织形态。我们的目标是要形成橄榄型而不是M型。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过去认为只要给它一个起飞力或者“助跑”,就能进入橄榄型社会的轨道,而且橄榄型拥有自然的吸附能力、整合能力和拓展能力。但是现在看来,事实并不是这样。虽然有了助跑,但还有一个问题极有可能导致橄榄型社会的失败。就是这种收敛性不仅会引导这个社会走向橄榄型,还有可能走向M型。就像打保龄球一样,如果沿着正确的方向打出去,可能10个瓶子都打倒了。但是如果稍微偏了一点点,虽然在方向上依然是向中等收入的社会前进,但是最终的后果却不堪设想。这样一来,橄榄型社会在构建过程中就要安排五项政策作支撑。

(一)橄榄型社会的政策支撑

1.抑制财产的代际传递和过度累加

不能让人拥有越来越多财产而不付出任何社会成本和代价。拥有多的财产是好事儿,但是要为多拥有的财产付出社会成本和代价,从而把社会成本和代价用于支持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居住权等的实现。

2.打破阶层利益固化

在形成橄榄型社会的过程中,无论调整哪一个阶层的利益,都会有人表现出不满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低收入阶层能够获得的幸福感、获得的机遇、获得的潜在经济收益是远远大于成本的。

3.尊重劳动创造,优化要素分配

劳动力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劳动实现其改变经济分布结构,改变社会阶层归属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过多地寄托于资产,只有基于劳动创造新增财富,基于新增财富形成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改进才是最好的。这也是橄榄型社会的切实要求。

4.鼓励创新创造,拓展上升的空间和渠道

要打破阶层利益固化,打破既得利益,打破存量。但是在打破存量的过程中,风险大、阻力大。所以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走直线,而是要在主线转换的过程中实现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较好的空间和渠道,就是可以通过中国创新创造形成新的增量,用增量带动和改变存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落点。用增量有效地去改善和推进存量的变化,从而使增量的改变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向上的新领域和新空间,而且这种新的领域和空间往往没有既得利益的束缚和阻碍,推进的速度反倒有可能更快。比如新小区都建得美轮美奂而且特别宜居,但是孩子一旦到了上学年龄,就会到市中心来。尽管市中心的房子很老,但却拥有良好的学区条件。社会新增财富跟社会已有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换,如果做得好,那么就不是简单的打破存量,而是在市场化机制下,基于等价交换的原则实现利益固化的突破和打破。

5.完善再分配制度,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橄榄型社会的核心是要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使他们具备中间阶层的基本特性和特征。橄榄型社会虽然具有一定的吸附力,但在需要进行政策引导的时候还是要进行有效且系统化的政策引导。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