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收入分配结构的基本原理与逻辑体系
市场在几种分配结构中很容易形成其中的某一种,而政府、宏观调控、社会改革、各项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在诸多模式中选择最优的那个。怎样的收入分配结构才是良性的呢?首先,来自于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稳定性。一旦进入到中间阶层之后,基本上可以保持生活状态的稳定,而且吃穿不愁,也会对自己偏好的事情,比如文学、文化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实和提高。下面我就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跟大家谈一谈人们生活的稳定性和幸福感。
(一)经济角度:经济是一个平衡体
从社会组织形态的角度去看待经济的时候,经济要能够为社会运行提供充足的物质财富,而且这个物质财富还要具有良好的可交易性、高效的生产性和公平的分配性。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是经济是一个平衡体。经济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所依赖的重要物质生产方式,是因为它能够实现以下三大类平衡。
1.生产和收入平衡
人们创造了多少产出,在收入分配时怎样进行分配,如何能和生产形成足够的有效的匹配……这就是第一个平衡——生产和收入的平衡。
2.供给和需求平衡
有了收入以后,沿着收入的方向很有可能形成大量的需求,这个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这种需求必然转换成供给的动力,带来供给的扩张,而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又会给供给带来满足。所以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
3.消费和储蓄平衡
从个人来讲,我是一个收入分配主体。我拿到了属于我的财富后,一部分用于消费以保障我的生活、提升我的幸福感,保障我的家庭经济活动和目标的实现,另一部分就要形成储蓄。储蓄是家庭以备不时之需的安排,也是获得未来潜在收益的安排。当然,储蓄又可以转变为投资,投资又可以带来供给的增长。
以上就是我所说的三大平衡。这三大平衡是嵌套的关系——生产和收入的平衡包括了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包括了消费和储蓄的平衡。但是真正意义上能够成为社会有效增长动力的,就是嵌套在中心的消费和储蓄的平衡。也就是说,消费和储蓄的平衡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规模到底能有多大。因为这三个平衡是嵌套关系,所以如果想让消费和储蓄的平衡对经济的支撑达到最大,就可以把这三个环做成同心圆,把所有生产出来的财富都跟收入分配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收入分配与社会阶层进行有效匹配,最大限度地调动消费和储蓄的边际效应最大化及组织弹性,这是最关键的。所以我们可以将消费和储蓄的边际扩大到供给和需求的边际,甚至可以和供给、需求的边际一起,扩大到生产和收入的边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整个经济的有效支撑,并使其支撑力达到最大化,支撑效果进入平衡组织状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