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历史性创造,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论结晶,也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提供了规律性认识。
用共同的精神旗帜聚力。“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从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看,是党的科学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解决了中国面临的一个个历史性课题,因而成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仰、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奥秘所在。这表明,有共同信仰的主义,方能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现代化也才能由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用科学的治国理政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回答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思想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说到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指引。这表明,探求现代化建设规律,并用科学结论来指导行动,现代化道路才能走得对、走得稳、走得快。
用不懈的改革创新推动。改革创新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品质,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创新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可能有中国的明天。这表明,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展示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战略设计和成功探索,为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创建先进社会制度提供了样板。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党的正确引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这充分表明,科学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是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能够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呼声,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证,等等。中国制度激发中国精神,焕发举国上下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铸就了今天的中国辉煌。这表明,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制度就有了活力之源和优势之本,就能有效保证现代化建设持续稳步推进。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激发人民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汲取和吸纳群众智慧,有利于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有利于党和国家形成统一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从根本上避免了西方民主权力分立、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病。依靠这样一个科学的制度,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光明的道路发展。这对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的制度参考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