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而进:从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对两个“牢牢把握”的阐述中,深刻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26”重要讲话作出的两个“牢牢把握”的判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根本出发点,是扎扎实实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总依据。因时而进,“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主题的讲话中宣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因时而进,“7·26”重要讲话对“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本方向和目标作了新的拓展,在继续阐明以上宣示的各项“期盼”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了人民对“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进一步升华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涵。
因势而新:从“7·26”重要讲话对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的阐述中,提高对党的十九大召开的伟大意义的认识,增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信念
“7·26”重要讲话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因势而新,“7·26”重要讲话通篇闪烁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7·26”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因势而新,“四个伟大”的新概括,不仅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而且阐明了回应这些课题和完成这些任务的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四个伟大”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的使命和担当的概括。在“四个伟大”中,“伟大工程”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为旨向,经受“四大考验”、避免“四种危险”,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伟大工程”是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是“伟大斗争”“伟大事业”的胜利和“伟大梦想”的实现的根本保证。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7·26”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因势而新,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就是我们的党和人民具有的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