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那就是用水桶往船舱里装水。因为水就在船边,往船舱里装水相对方便得多。实际上,曹冲的做法并不是最省力最有效的。但他毕竟是个只有几岁的小孩子,过多苛责没有必要。但作为大汉丞相的曹操竟然“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实在是太有“兴致”了。
但事实真跟故事中说的一样吗?让我们来看看史书上是怎样记载的——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可见,《三国志》里的曹冲只是说“把同等重量的其他小东西装到船上”,至于往船上具体装的是什么,并没有说清楚,更没有说“往船上装石头”。故“往船上装石头”的情节,恐为后人演绎和杜撰。
当时的年龄是7岁还是更小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和史书不同。传统故事里描述,称象的时候,“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可史书里记载,称象时曹冲的年龄是五六岁。而且,故事中讲的7岁是周岁,史书里说的五六岁是虚岁。如果按照周岁来说,曹冲当时应该只有四五岁。
那为何要把曹冲的年龄改大点呢?这很可能是杜撰者觉得四五岁的孩子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即便是7岁也已经足够聪明了。这种调整年龄的做法,当然是有道理的。
曹冲称象的方法,确实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他首先要知道,船上装载的东西越重,船舷没入水的部分就越深;船上装载的东西越轻,船舷没入水的部分就越浅。他还要知道,一个重量大的物体和很多重量小的物体,如果用同一条船来装载,只要重量相等,船舷没入水的部分就是一样的。装在同一条船上的这些小物体,加在一起的重量总和,就等于装在同一条船上的大物体重量。所有这些,对于今天还在幼儿园里玩耍的幼童来说,恐怕还是很难理解的。
如果是7岁,那就大不一样了。今天,7岁的孩子已经是小学二年级了,加减乘除都学了,生活阅历也丰富多了,智商当然更高多了。但即便如此,一个7岁的孩子,如果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没有对前人类似经验的借鉴,也很难凭空想出这种称象的方法。
其实,神童不过是智商高,但智商并不等于智慧。智商是先天的,智慧是后天的。智慧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从经验的思辨中获得的。经验既包括自己的实践经验,也包括对前人经验的借鉴。称象的智慧也是一样,四五岁的曹冲,自己不太可能有如此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没有对他人经验的借鉴,仅凭一己智商是不大可能空想出来的。
是否借鉴燕昭王“浮舟”称猪
那么,曹冲称象的智慧从何而来呢?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类中,曾提出这样的看法——
予按:《符子》 曰:“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其巨无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时已有此法矣,不始于邓哀王也。
战国的时候,北方的一个部落给燕昭王进献了一头巨大的猪。献猪的使者说这头猪的名字叫养奚若,已经120岁了,人称“豕仙”。燕昭王派负责养猪的官员专人饲养它。15年之后,这口猪的形体像一座沙丘那么大,四条腿简直就支撑不起身体了,不得不整天坐着。
燕昭王命令掌管衡器的官员称一下这口猪到底有多重。起初,掌管衡器的官员拿来十杆最大的秤,每杆大秤可以称500斤,十杆大秤就可以称起5000斤。他们用很多绳索把猪兜住,然后把十杆大秤的秤钩分别挂在不同的绳索上,每杆大秤由两个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来抬。可是,20个小伙子不仅抬不起来,而且这十杆大秤也打不起来。掌管衡器的官员又拿来十个秤砣,每杆大秤用两个秤砣。这样,一杆大秤可以称1000斤,十杆大秤就可以称10000斤了。可是,众人还是抬不起来。由于用力过猛,结果十杆大秤的秤杆都被折断了。
燕昭王问大臣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称这口大猪。水官说可以用“浮舟”来称量,就是用船来称量。燕昭王采纳了这一做法,最终得以称出这口大猪“其重千钧”。一钧是30斤,千钧就是30000斤。大猪的重量或许有明显的夸张,但用船称猪的方法和用船称象的方法是类似的。
《符子》这部古书中只说水官用船来称量大猪,但具体怎么用船称则语焉不详。或许别的古书上有记载,但今天已经失传了;或许别的古书上没有记载,这就要靠人的学问水平了。
曹冲所受的教育,应该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他的老师一定是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很可能给曹冲讲过如何用船称猪的故事。因此,曹冲就知道用前人这一称猪的方法来称象。所以,大致可以推断,曹冲称象的智慧来自于对前人经验的借鉴,而不是单靠神童的智商想出来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