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西游记》的三重面纱——从文本细读探究小说意旨

摘要:近代以来,鲁迅和胡适引导确立了我们研究《西游记》的思维方式,即从文学角度去解读。王德岩教授通过揭开表象回归到文本本身,从生命隐喻层面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文化解读方式。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不是一回事?西游的目的真的是为了取经吗?《西游记》真的如大家所想是一部佛教小说吗?看王德岩教授如何抽丝剥茧,揭开《西游记》的三重面纱。

搜狗截图17年09月29日0914_1

王德岩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

点击观看视频

一、《西游记》研究及理解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

  现在我们对《西游记》会有很多的接触渠道,这些渠道既帮助我们熟悉《西游记》,同时也会使我们人为地关注某些点而忽略其他点,乃至于这些年以来诞生了关于《西游记》的好多产品,2016年很热闹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六小龄童上不上春晚的问题。这也是因为1986版的《西游记》到2016年有三十年了,而且正好是猴年,是一个轮回,所以这也是大家对《西游记》,以及对于猴年的一种关注方式。其他还有《大圣归来》《三打白骨精》等等。现在在很多人看来,特别是在很多年轻人或小朋友的心目中,《西游记》本身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因为我们现在所接触的《西游记》其实跟《西游记》本身差别非常之大。从国际范围内看,在1986年那一版很经典的《西游记》之前,更经典的实际上是动画片《大闹天宫》。对于90年代、00年代上学的人来说,还经历过周星驰的《西游记》。但是,《西游记》本身不是影视作品,如果要了解《西游记》,最好的方式实际上是回去看书,书是《西游记》的一个母本。

实际上《西游记》每隔一段时间(比如说三十年就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也会有一个不同的面貌,这个不同的面貌一下子会给我们挖掘出很多新的方向来,但同时又掩盖了很多新的方向。按照现在的电影、小说或者其他的阐述方式,我们当下的《西游记》实际上就是一部魔幻小说,传统提法是“神魔小说”,现在我们都把它归入魔幻之类。我们把它跟魔法门、魔界、哈利·波特一样去演绎,然后我们的孩子也是那样去欣赏。另外,《西游记》是一个非常好的过关游戏,天然适合做游戏,八十一难,一关一关打,游戏感非常强。对于《西游记》的理解、表现,很多的公司花钱去拍《西游记》的电影,做《西游记》的游戏,这种理解实际上是非常当下化和境外化的,实际上,我们是按照西方哈利·波特和魔界那一类的方式在理解《西游记》。

在研究上,很多西方学者把《西游记》作为佛教的朝圣史诗来研究,因为不管是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他们的朝圣是常年的,而且有很多主题,天路历程。往前追溯,我们所理解的《西游记》是建国以后很特殊的《西游记》,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是造反。当时我们看《水浒传》也对造反情有独钟,批评甚至删除了招安之后的内容。看《西游记》也是造反,我们单独地把大闹天宫拿出来,那么《西游记》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大闹天宫只是西游开始前的一小节。后来我们发现,我们看造反,甚至把孙悟空等同于农民起义,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就是农民起义思想。毛主席的很多指示也与这样的阐释不谋而合,比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样的展示,都是把孙悟空作为反抗和起义的象征,其对应的美学色彩就是英雄传奇。一直到86版《西游记》,剧中人物勇敢、无畏、正义,为了理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勇敢向前,惩奸除恶等等,都是对英雄传奇的延续,展现了《西游记》最核心的美学——英雄传奇的美学。

值得大家关注的是《西游记》的研究和理解具有阶段从元末明初《西游记》诞生一直到民国,这段时间对《西游记》是比较一致的理解。从民国开始,我们的理解就发生了转变。近代以来,鲁迅和胡适引导确立了我们研究《西游记》的思维方式。1921年出版的现代本《西游记》,胡适在给它写序的时候,还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1922年,鲁迅跟胡适通信,称以现代小说的方式来研究,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大约1923年,胡适发表了重要文章《西游记考证》,鲁迅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从此奠定了我们到现在为止正规、认真地理解《西游记》的基础:第一,《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想象力;第二,吴承恩是一个幽默的人,是一个有游戏心态的人。事实上,在1921年之前,《西游记》出版以后,人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大部分是明理见性和修真证道。这些理解方式发掘了《西游记》某些方面的意义、价值和含义,给我们雕塑了一批新的形象,但同时也遮盖了它的一些方面。比如说,在胡适和鲁迅之后,特别是在正规的研究中,从儒道释(儒家、道家、佛家)角度来理解《西游记》的人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了,一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慢慢恢复。反观国外的汉学学者,他们会在研究中通过把《西游记》同西方的天路历程、神学等作对比,发掘了更多其在其他方面的意义。

对于《西游记》的研究,每个不同的大方向给我们带来新的理解。同样是《西游记》这本书,在不同的背景之下理解的方式是有限的比如在鲁迅、胡适所处的年代及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乃至研究界若有谁不按照他们的方式理解就是在胡说八道,以至于从佛道角度理解的人们就此消弭。

基于此,对《西游记》的理解,我们提倡以下几点:第一是多元阐释,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有理有据地去看《西游记》;第二是要把这些方式合起来整观,而不是出现一种方式以后就压抑着不允许其他方式的出现。不管我们是认可农民起义反抗说,还是赞同胡适、鲁迅的说法,如果因此认定其他的观点不入流、不能看,成为一种文化霸权,必定会妨碍我们对《西游记》的理解。

那么,如果我们回到《西游记》这本书本身,它实际上是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日常最简洁的说法是,唐僧西游。主角显然是唐僧,这个有没有疑问?第二,如果再说具体一点,就是唐僧西天取经。目的是去取经,是去取经吗?第三,如果我们全面来说的话,可能是师徒四人西天求取佛经。求的真的是佛经吗?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回到文本中寻找答案。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切证明《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有人认为是李春芳,也有人认为是丘处机,但证据都不是很有说服力。所以《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个谜,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同样可以从文本中去寻找。构建文本的世界,揭开《西游记》的神秘面纱,还原元末明初到明中叶为止的文化生态,再去看它的本相,每个人都可以做出理解,这样我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则会更加丰富。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