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西游记》的三重面纱——从文本细读探究小说意旨(6)

摘要:近代以来,鲁迅和胡适引导确立了我们研究《西游记》的思维方式,即从文学角度去解读。王德岩教授通过揭开表象回归到文本本身,从生命隐喻层面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文化解读方式。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不是一回事?西游的目的真的是为了取经吗?《西游记》真的如大家所想是一部佛教小说吗?看王德岩教授如何抽丝剥茧,揭开《西游记》的三重面纱。

第二,前面我们已经阐明《西游记》的取经其实是送经,那么送的是什么经?第八回,如来说他有三藏真经:法一藏,谈天的;论一藏,说地的;经一藏,度鬼的,天地鬼是佛教研究的内容吗?佛教里面的三藏是指经律论:经是释迦牟尼所说的法,律是佛门弟子制定遵守的戒律,论是其他人阐释佛法的文章典籍。所以《西游记》里的三藏真经根本就不是佛教的三藏,所谓“修真之径”“正善之门”,佛教从来不用这种说法,道教才称修真。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顺利取得真经,如来是这么介绍真经的:(一)真经是三教之源流。意指三教合一,反应《西游记》整个内外文化结构;(二)三藏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发明万化之奇方。成仙了道很明显不是佛教的追求,而是道教的。取回经书后所施行的超脱幽冥孽鬼、普施善庆等一系列活动,也都与道士所做的法事相吻合。

第三,从《西游记》回目上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回目跟小说是血肉一体的,回目中包含了很多术语,如灵根、大道、妙理、元神、弼马等。其中弼马就是温养马,养马来做什么呢?骑。练骑时不能用鞭子驱赶它,如果意念太强会造成很多混乱,因此要温养他。我们之前提到过猴子代表心,心温养马,自有他的一套。另外,齐天、八卦、五行、万寿、尸魔、三藏、外道等均是道教的丹道术语,凡是到了有关宗旨和题旨的地方,《西游记》都是用道教术语来描述,基本没使用佛教术语。

第四《西游记》里面多诗词也起到了提点题旨的作用。几乎每一回的开篇都有一首与这一回内容相关的诗词来点明核心,正文里偶尔也会出现与情节相对应的诗词,这些诗词看上去出自佛教,其实基本上是出自道教。比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孙悟空皈依唐僧那一回),开头就有一首《即心即佛颂》,说“佛即心,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等等。这些看上去与佛教毫不违和的句子,实则出自道教南宗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手笔。在三教合一的影响下,张伯端用禅宗悟心的佛法来修道的性,写就了《即心即佛颂》。《西游记》的作者对张伯端很是推崇,整部《西游记》里可查到出处的诗词有六首都是张伯端写的,他甚至不顾人物年代的限制,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张伯端写到了《西游记》中,让作为宋朝人的张伯端解救了一位唐朝时期的皇后。小说中,朱紫国的金圣娘娘被妖怪抢去,有位张真人出现送了她一件紫霞衣,以保她不被妖怪欺负。这位张真人的原型,就是张伯端。我们看《西游记》会有很多误会,明明看着是佛教的范畴,可偏偏是道教的范畴。比如七十八回的佛道辩论,按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佛家和道家的辩论。唐僧说做和尚如何好,国丈说修道如何好。显然,唐僧是站在佛教角度,国丈是站在道教角度。但是细究内容,唐僧夸赞成佛好时所说的“为僧者,万缘都罢”等言语,实际出自道教三于真人的《心地赋》。而国丈所说的《修仙者骨之坚秀》出自宋仁宗皇帝写得《尊道赋》,这两篇文章都被收录在道藏的《鸣鹤余音》里,《鸣鹤余音》是专门收录道士及得道高人所作诗词的文集。因此,即便是在《西游记》里替佛教辩护的作品,实际上也是道家人所作。

《西游记》的作者很喜欢全真派,南宗以张紫阳为代表,北宗则首推马丹阳,也就是马钰。《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曾提到过,马钰是王重阳之后第一任全真教教宗,之后教宗之位由他的各个师弟传到丘处机那里,再由丘处机传给尹志平。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开篇的词出自马钰所写的《南柯子·赠众道契》。“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你要经常扫除自己内心的杂念和事情,不要陷在杂念里面。“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要回到自己最初清净的状态。“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呼吸”,性烛就是我们的一念灵敏,不管是多么昏聩,甚至是昏睡的时候,我们仍要保有令自己清醒过来的一个念头,就是让我们的性烛长亮。曹溪本是六祖慧能,但是这里的曹溪是道学,指我们身体上的一个穴位。曹溪一动就说明益阳出生,小周天切实运转了。之后就要注意“勿令猿马气声粗”,呼吸不能太粗。所谓心猿意马,猿马就是人的心和意。“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昼夜之间,呼吸绵绵细细,用之不息,这是道家修炼的循环方式。

第五《西游记》的经典依据不是佛经,不是《大唐西域记》,而是两本道教著作第一本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性命圭旨》,全名叫做《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其作者在序言里托名自称是尹志平的弟子,但无从考证。《西游记》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性命圭旨》里找到对应点。神奇的是,小说中十万八千里西游途径的每一个地方,在我们的身体里都能够找到对应。第二本是张紫阳的门生,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还源篇》。《还源篇》是南宗的教材,石泰用八十一首诗词来指导学生修行,这八十一首诗词基本上与《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相应。这两本著作在道藏里面都可以找到。近代以来,胡适、鲁迅等研究过《西游记》的大家,基本都不喜欢道教,也不去读道藏,于是对孙悟空的出处产生了不少猜想,比如神猴哈奴曼、中国的无支祁等,实际上在道藏中可以找到很具体的对应。

第六数字。《西游记》中的数字都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源于道教及我们身体的一些依据,因此研究《西游记》的人务必要对数字敏感。比如5048这个数字。(一)西天取经只取回了一藏经书,这一藏经书加起来正好是5048卷;(二)西天取经取了整整14年,正好凑成5048天;(三)猪八戒的钉耙是5048斤,沙僧的手杖也是5048斤。为什么偏偏是5048呢?这就涉及到道教修炼过程中的一些规定。道教认为,人生下来5000日以后精气神就足够充裕了。这5000日,我们的身体内会生出铅、汞和刀圭。铅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结的先天之气,汞是心神所结的这个水与火。刀圭泛指中央,代表用来调和的土。所谓修炼就是神气相依、心性相依,两相结合。我们出生5000天的时候会产生多少铅、汞和刀圭呢?各有3斤合48两,加起来正好是5048这个数字。不足数的兵器无以成神兵,不足14年,取经就不能算成功,不足数的真经就不算是真经。道教里还有很多关于数字的敏感规定,比如说要呼吸36次,磨腹81次等,这种敏感性是道教的独特法门,佛教里对这些看得比较开明。

再说72这个数字,孙悟空为什么会有72般变化?36是天罡数,72是地煞数。看过《水浒传》的人应该都知道,天罡比地煞厉害,之所以要选72是因为孙悟空代表了心。在《楞严经》里心有72相,其中第72相是猕猴相,孙悟空的72变对应的就是心的72相。另外,孙悟空的魂魄被勾到地府时有个编号是1350号,金箍棒刚好是13500斤,这个数值由道教修炼中人一昼夜有13500息而来。所以金箍棒其实代表了道教修炼体系中的气,加上孙悟空代表的心,意指人能心气合一、心息相依,是为如意,无不可成。金箍棒伸缩自如、能大能小,得名如意,奥妙就在于达到了心气合一。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