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西游记》的三重面纱——从文本细读探究小说意旨(5)

摘要:近代以来,鲁迅和胡适引导确立了我们研究《西游记》的思维方式,即从文学角度去解读。王德岩教授通过揭开表象回归到文本本身,从生命隐喻层面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文化解读方式。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不是一回事?西游的目的真的是为了取经吗?《西游记》真的如大家所想是一部佛教小说吗?看王德岩教授如何抽丝剥茧,揭开《西游记》的三重面纱。

第三层《西游记》到底是不是一部佛教小说?如果把《西游记》当作佛教小说来读,会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读《西游记》是无法学习到佛法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就批评过《西游记》的作者根本不懂佛教,很多东西都是泛泛而说,而且错误百出。上面说到西天取经,西天是取经这件事的发动者、主持者,又是最大受益者;整个西行过程中一路降妖除魔,宣传佛法。直观看来,《西游记》的确很像一部佛教小说,但是细究起来则不然。《西游记》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诞生于明朝中期,纵观元末到明中期的文化生态,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佛教发展正处于低落时期。佛教全面进入禅宗的鼎盛时期是从五代开始,这也意味着中国式佛教的出现。其核心是心性、觉悟,从心上去悟,顿悟成佛。接着是儒家,它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很多东西,于是出现了宋明理学。到了明朝,儒家有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世界方法,以及修养理论的心性论。再说道教,从唐末传说中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开始到宋代,道教就已经扭转了原来炼外丹的倾向,转而修内丹,即以心性为丹,实际上是一种生命。道教经典代表作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及后来宋代张伯端的《悟真篇》。当时,大家所熟悉的中神通王重阳在北方开创了全真教,全真七子在北方化形一方,南方是张伯端的南宗。统观儒道释三家,尽管探索方向不同,但这个时候的中国文化统一进入到一种对内在生命最高层次的探索境界,所以不管哪个教派,所有的宋明理学都是出入佛老,然后返回六经,这就是所谓的“三教合一”。这一点在道教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王重阳的全真派只有两个核心理念:第一,“三教合一”;第二,性命双修。道教的代表人物除了张伯端及其弟子石杏林,以及后来的王重阳、丘处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被金庸丑化了的尹志平。事实上,尹志平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完美的宗教领袖。尽管道教并未因此追究过金庸先生的责任,金庸在新版的《神雕侠侣》里面已经把尹志平去掉了,换成了甄志丙,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尹志平重要的道教宗教领袖身份及其与《西游记》的莫大关系。

《西游记》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生态毫无疑问是“三教合一”。孙悟空的第一位师父是菩提老祖,他的教学方式是论道、说禅,然后再讲如何成圣,这就是三教合一的一处具体体现。孙悟空在对国王说教,令他们重僧、重道、重人才时也是如此,也体现了三教合一的重要结构。关键问题是三家都倡导三教合一,《西游记》到底是以哪一教派为主视角来阐释的呢?如果是佛教眼中的佛教,那么被鲁迅嘲笑不够专业未免有些不可思议。在一般人看来,《西游记》中充斥着佛法无边一类的描述,基本上没有道教的参与,明显是从佛教角度来看的,但从文本来说,只要翻开书仔细读,就知道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说的事都是佛教的事,人都是佛教的人,但是《西游记》究竟是不是佛教?我们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西游记》里面天地人神追求的核心是什么?《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本是没有任何忧愁,在天地间自然蹦跳玩耍的石猴,是什么启动了石猴对生命的求索呢?是生命的短暂。他手下一只老猴死掉了,然后他想到了生命都是要死的,石猴流了泪,知道自己也是要死的,那该如何是好?紧接着他的猴子猴孙们就告诉他世间有三种人可跳出生死轮回:圣人、佛陀和神仙。若要不死就得去寻这三种人,这还是三教合一的体现。如此孙悟空才开始发心去寻仙、问道、成佛。通过阅读道教宗师的传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早年都是读书人。道教有句话说“未有神仙不读书”,就是说非读书人即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成道。读书人面临生死问题,开始思考人生短暂,然后发心去学道,去追求长生。孙悟空拜菩提老祖为师追求的目标很明确,与道教特别是丹道学的追求如出一辙,他一直追问老师什么本事可得长生,不能得长生他就不愿去学。求长生必然要维护肉体的康健,反观佛家倡导的五蕴皆空,一切皆是空的,整天维护一副皮囊显然与佛教的动机相悖。

第一,回顾《西游记》的内容,能够调动神仙、妖精奔走向往,大家都在追求谈论的东西是什么(一)蟠桃园的蟠桃。即便是天下最有面子的人、本来不受玉帝管辖的人,还是要去讨好玉帝,无非是为了蟠桃会上的一个蟠桃,因为吃了蟠桃以后可以长生不老。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神仙不是都可以长生不老吗?正常来讲是这样的,但是天地为了考验神仙是有劫难的,诸如火劫、风灾等等,不一而足。也就是说,劫难或许会造成神仙的非正常死亡,那他们就没办法长生不老,除了少数大罗金仙外,其余人等就需要蟠桃渡劫。(二)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丹。蟠桃是自然的,丹是人为炼制的,要次上一等,但也极利长生。太上老君在天庭之所以地位崇高与此有很大关联。(三)镇元大仙院子里的人参果。镇元大仙的朋友圈里都是一些高级别的人物,比如燃灯古佛、原始天尊,除了因为他在天地出生时就存在(资历老)以外,还跟他的人参果有关。身份地位足够的神佛会不断地获得这三样东西,进一步延长、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那么够不上的人怎么办呢?为了促使大家关注西天取经事业,有人制造了一个难辨虚实的噱头沿途散播——唐僧是金蝉长老转世,十世的元体,吃他一片肉就可以长生不老。如来把他的弟子投到人间,本该是件很隐秘的事情,之所以传扬得连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妖精都知道,只能是有意传播的。假设没有唐僧肉这回事,要如何凑够能给他们制造九九八十一个劫难的妖怪数量?谁还有动力去跟孙悟空这么难稿的人战斗?抛开具体论述不说,《西游记》的核心实际上是生命的永恒,凡是能促使生命永恒的,一定是所有的天地人神妖共同追求的。当然追求永恒是非常困难的,“唐僧肉”是一个阴谋,事实上凡是觊觎唐僧肉的妖怪最后都送掉了或缩短了寿命。总而言之,以求长生为发心,与佛教的观点有极大地冲突,佛教是不追求肉体的长生不老的。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