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重跃:战国时代的历史巨变(8)

摘要: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不曾停歇,风云人物辈出、局势跌宕变幻莫测。在这一时期,我国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战国承春秋乱世,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那么,战国时期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哪些变化呢?敬请关注本期精彩内容。

比如内控制度,就是管理制度。管理也讲奖惩,就是激励和惩处的问题。通过考核之后,实施激励和惩处。那么,这它设计的初衷是什么?就是人性的假设,不要想人性天生是善还是恶,人就是趋利避害的。以此来设计管理制度,那就是赏罚,这与2000年前韩非的人性论是一致的。韩非在理论基础上给予了论证:人性是这样的,所以只能用赏罚。

(二)韩非的历史观

中国古代学者不太喜欢或者不太习惯对历史划分阶段,所以真正给历史划阶段的人不多。刚才讲,王夫之将历史分为古今分两大段,战国是转变的时期。法家的情况略有不同。儒家为什么对历史阶段兴趣不大呢?儒家对古今有两个判断,一是今不如古,今天世风日下,不如古代;另一个观点是古今虽然分为两段,但是古今一体。什么一体?道理还是一个道理,人心还是一个人心,尧舜禹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所以我们要学习尧舜禹。这是儒家的观点。道家也是如此,但道家不讲圣人。法家的韩非讲阶段,他为什么讲阶段呢?他认为,不同阶段人的品德是不同的,不能混淆。上古有上古时期的情况,有上古时期的品德;中古有中古时期的情况,有中古时期的品德;当今有当今的情况,有当今的观念。用他的话说,就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他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中世、当今。每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志,也就是时代的主题、核心价值观。上古时期人民互相比拼道德,中世人民互相比拼智谋,中世是什么时候呢?应该是西周到春秋。当今就是战国,当今道德和智谋都没用,人民互相比拼力量。所以,不同时代的主题不能够互相混淆,在当今时代就不能讲道德。他举了徐偃王(西周时徐国国君)的例子,因为讲道德,结果灭了国。当今时代也不能依靠智谋,只能争于气力。他说,如果你在争于气力的时代,期望通过道德和智谋而取胜,那就像守株待兔一样。

所以韩非的历史观是什么?世异则事异,事异者备变。时代不同了,做的事情就要变化;做的事情变化了,办法也要随之变化,今天就不能用古代的东西。这一点和儒家完全不一样,儒家强调古今一体。法家是要想办法加强力量,什么办法呢?练兵种田,有了粮食有了士兵就强了,在这个时代就能够处于不败之地。电视剧里,赵国和秦国的长平之战,最关键的什么?粮食。人有了,没有粮食,饿得拿不起武器。粮食成了最关键的东西。怎样才能够有更多的粮食呢?得有更多的人生产。怎么样能让更多的人来生产呢?把更多的人招来管住,激励他们生产。就是法家的办法。所以韩非讲法、术、势在历史观上是有可靠根据的,虽然这个观点我们可能不认同,但是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有道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