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重跃:战国时代的历史巨变(4)

摘要: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不曾停歇,风云人物辈出、局势跌宕变幻莫测。在这一时期,我国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战国承春秋乱世,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那么,战国时期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哪些变化呢?敬请关注本期精彩内容。

二、战国时期的时代课题和它的思想者

战国时代的课题和它的思想者是什么样的?还是王夫之那句话:“古今一大变革之会”,同时还要加一句话:“上下一日百战”。“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背景,对于诸子百家都适用。同一个大时代背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呢?因为大背景下还有一些小背景,每个学派都在自己的小背景下来思考面对的具体问题,于是就有了思想的不同发展。对于韩非来说,在“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这个大背景里,最让他聚焦思考的是什么呢?就是“上下一日百战”。

在这个时代,经济上,铁器普及、私田扩展、城市繁荣、商业发达、信贷活跃;文化上,风气开明、教育进步、思想深化;在社会上,变动尤其剧烈,总体情况是个人自由度扩大,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于传统贵族来说,春秋时期宗法制解体,很多贵族人士下降为普通平民。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天生的弱点就是随着人口的发展,儿子的数量比上一辈增多,分封到几代人之后就没有土地、财产可以分封了。怎么办呢?除了嫡长子继承之外,其他人就变成了自由职业者。所以到了春秋时期,许多贵族仅仅是个身份,没有实际意义了,大家也成为自由职业者了。第二,由于私田的扩展,很多下层人民致富了。致富以后,随着贵族宗法制的解体,社会对于血缘身份的限制放松了,所以很多下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上升。第三,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士人。士在春秋时期是贵族最低一个等级,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大量的士实际上已经不具有贵族身份,或者是只具有贵族的身份而不具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下层人士身份上升之后,也被当做士来对待。所以在社会上出现了大批以“士”的称呼来指代的人群。士其实不光是读书人,只要你有一技之能,有自由的身份,就可以被认为是士。

这个时期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士人的个人意志觉醒,唯利是图的社会风尚形成。当时流行一句话,叫“士为知己者用”,士靠一技之能生存,有人用你就是你成功的标志。所以当时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士人,比如聂政、荆轲、侯嬴、冯谖。孟尝君养士,其中一位士就叫冯谖,我们中学课本里就都讲过《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士的才能不同,有的经天纬地,可以当宰相,像李斯;有的仅有鸡鸣狗盗之能,但只要对能够供得起他们的人有用,他们就能有用武之地。所以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里,凡是留下姓名的人,基本上都是贵族。也就是说,春秋时期是一个贵族施展才能的时代。

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史书或者历史资料里记载的在战国时期创造历史的人物,有很多不是贵族,而是平民。普通百姓也能够创造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这直到今天还在感动我们后代的读者。英国法学家梅因说的“身份到契约的变化”,在这里面就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在这个时候,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养士”的风气,比如养士的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夺秦国的兵权来帮助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除了四公子之外,还有很多有名养士人物,秦国丞相吕不韦养的士有几千人;秦国嫪毐发迹之后,家里居然也有养了几千个士。各国有身份地位的人养的士,加起来数量非常可观,相当于今天一个小型行业所有从业人员的数量。

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何变化?这一点尤其重要,跟我们所讨论的韩非“上下一日百战”的主题直接相关。第一,体制变革,春秋到战国,分封制变成郡县制。从西周到春秋实行分封制,天子把一块领土分封给他的兄弟子侄或者姻亲,使他们成为诸侯去镇守领土;诸侯再把管辖内的一部分领土分封给兄弟子侄,使他们作为大夫去管理领土。于是在那个时代就形成了所谓的世亲世禄制。天子分封出去的领土基本不再归天子管,诸侯分封出去的领土也不再归诸侯管。战国时期,君主不再把扩张来的土地进行分封,而是直接派人代理他去管理。代替君主去管理领土的人,是由君主任命的,君主随时可以罢免。也就是说,那块土地变成了君主直接管理的地区。由此,君主与下面管理人员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不是分封者与被分封者的关系,而是最高元首(或者叫首脑)与下层工作人员的关系。由于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改革,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君主中央集权制与文官科层制度这个新的形式就出现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