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正能量】守望北京那一抹绿

【身边的正能量】守望北京那一抹绿

摘要: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林业人,是前人栽树,后人养护,我们要做的是让这里的绿越来越浓,让这里的树越长越壮。

我叫王奇峰,神奇的奇,山峰的峰。也许是父母给我起了这么个名字,我这一生就和大山结下了情缘。我出生在黄土高原,是看着光秃秃的山丘长大的。那时候我就常常想,这山上要是长满了树,那该有多好啊,漫山的森林是我从小就向往的。这种景象,只有在电视上或者在梦里才能看到。正是这种向往,我报考了林业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了西山林场,也就是现在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当我走进林场,看到这里的一切和我梦中的景象是那么相似,甚至比梦中的景象更加美妙,春天开满了山花,夏天浓荫蔽日,秋天漫山红叶,这就是人间的仙境。

我的工作是负责森林资源管护。我们林场管护着9万亩的国有森林,有7个护林分场、5座瞭望塔、10座检查站,还有120个护林岗哨。这些岗哨虽然跟我们同在一个城市,但在这里工作几乎是与世隔绝。

就拿离我们城市最近的瞭望塔来说,它就在西五环边上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离天安门直线距离也就不到30公里。每当夜幕降临,站到塔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城市的万家灯火。

在魏家村测量并记录树木生长情况

在魏家村测量并记录树木生长情况

在这个瞭望塔上,有这样一个护林员,他个子不高、皮肤晒得有些黑。他中专毕业后,不到20岁就来到这座瞭望塔,每天吃住都在塔上,这一干就是25年。陪伴他的就是一台望远镜、一台对讲机、一个记录本。他的工作就是每隔1个小时拿着望远镜四周观察一遍,然后在本上做好记录。每天就是这样,瞭望—记录、记录—瞭望。我曾经问他:“你不觉得枯燥、无聊吗?”他看着远处的森林,好像是自言自语,也好像对我说:“这些树长成森林不容易,为了防火、为了防止人为破坏,总得有人看守吧。”我又问,那你不觉得孤独吗?他看着我,笑了笑道:“嗨,已经习惯了。”从他平淡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正是因为他对森林的这份责任,才让他一个人在这里坚守25年,也正是为了这份责任,他还会一直地坚守下去。我们林场,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护林员,他们都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森林,因为他们知道,北京的这一抹绿来之不易。

听老职工们说,原来的西山荒山秃岭,山坡上就是跑来一只狼,老远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做出了规划,要绿化西山。在荒山上种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土壤很薄、石头多,很难蓄水,造林非常困难。当时的苏联专家就说了:“这里不可能造林成功。” 可经过了一代代林业人的努力,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西山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7%变成了如今的93%。为了这93%的覆盖率,我们林场的前辈们,一镐一镐地刨树坑,一棵一棵地栽树苗。多少人的双手震开了虎口,多少人的双脚磨出了血泡。可以说,今天这片美丽的森林,是林场工人用命拼出来的呀!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林业人,是前人栽树,后人养护,我们要做的是让这里的绿越来越浓,让这里的树越长越壮。记得去年的时候,我们开展了雨季造林工程,因为北京干旱缺水,雨季造林成活率高,我作为技术员,带领着工人事先把所有的树坑挖好,把要栽的树苗假植到山下的背阴处,就开始盼着下雨。雨来了,别人是往屋里跑,我们是背着树苗一步一滑地往山坡上跑。几趟下来,我们个个全都成了泥猴子。为了给小树多培一点土,我们是用自己的双手,一粒一粒拣出树坑中的石头。一天下来,我们浑身都沾满了泥浆,双手都泡得发肿,尽管这样,看着雨中绿葱葱的树苗,我们都咧着嘴笑了。

我毕业来到这里,10年了。10年里栽下了多少棵树,我自己也数不清了。这10年里,我看着小树苗一天天地长大,而小树苗也在陪伴着我一天天地成长,可以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森林,我真正的和这片森林融为了一体!

如今的西山林场已经变成了美丽的国家森林公园。按照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再过5年,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4%。到那个时候,我们生活的城市将变成山区有绿屏、平原有绿网,屏网紧相连的森林城市。朋友们,当你陪伴着家人漫步在林间小道,在欣赏森林美景、在享受天然氧吧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为播撒这片绿色而付出的人们;千万不要忘记,为守护这片绿色而忍受孤独的人们。 为了来之不易的这一抹绿,你掐灭手中的一个烟头、拾起脚下的一个水瓶、不折断一根小树枝,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和最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