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用新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用新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摘要: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成为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时代文化思想,是这一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QQ图片20171027135736

 

文化的繁荣兴盛,标志着国家和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推动着全社会繁荣进步。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成为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时代文化思想,是这一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本身就是一个深邃的、有机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时代特点、历史使命。这些讲话,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为总纲,以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讲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国文联十大和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讲话、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等为框架,四梁端正、八柱分明,成为五年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创新理论思想,树立了一面伟大旗帜,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明确了一个价值引领,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了一个文化根基,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部署了一项战略任务,即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引了一条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创新理论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得到凝练概括,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我们感到这一创新理论思想包含着深邃的理论传承、厚重的实践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

一是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同志精辟论述的一个重要主题。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要有文化强国的自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正在建设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源、性质和根本特点。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就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其精华、弃其糟粕、兼收并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灿若星辰,这是我们立足的根基,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根本所在。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众志成城纾国难、自强不息强国魂的精神和文化品格,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象牙塔里的顾影自怜,这就注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格局、大视野,注定了其固有的内在的家国情怀。建设发展这样的文化,使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感到斗志昂扬、精神振奋。我们的文化自信,恰恰来源于此。所以说,我们必须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二是旗帜鲜明的文化导向。相比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是最能体现意识形态特点的领域,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于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的性质、服务对象、发挥功能至关重要。我们要发展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必须端正意识形态导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这方面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指导和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从全国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全局看,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凸显,文化自信得到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全党全社会在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无论是理论建设、社会宣传,还是新闻传播、网络舆论,抑或是文化改革、文艺创作,无不显示出一派正面向上、生机盎然的景象。下一步,我们要更加旗帜鲜明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更加自觉树立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并且在这一新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武装,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一新思想的指引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这一新思想的指引下,加快推进传播手段的创新,赢得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主动。

三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段论述,深刻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时代特征。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文化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保守僵化的,虽然它源自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文化发展,但是并不能据此以为就可以“吃老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更新、不断融合,形成新的业态、产生新的作品。

有人以为,中华传统文化既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源,自然它就是最好的,不能轻易改变、轻言创新。殊不知“千载琵琶作胡语”,所谓传统文化也是历朝历代融合创新的结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成分,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充满活力、日益丰富。历史地看,文化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些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基因。文化的繁荣兴盛在于创新与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又能反过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沃土。文艺工作者要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努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符合时代条件,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立场。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其实不但文艺如此,其他的文化形式、文化业态,也都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立场。

文化立场,实际上回答了文化发展兴盛为了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讲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化发展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原因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建设也要紧紧围绕这个判断,紧紧围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作和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人民需要文化,人民需要是文化存在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同时,文化也需要人民,离开人民,文化就变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文化工作者都要胸怀人民,对人民充满感情,敏锐捕捉人民的关注点、兴趣点、创新点,用文化形式、文化作品加以反映、加以渲染、加以引导,担负起文化的历史使命,呈现出文化的时代价值。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将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落到实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实现繁荣兴盛。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连元博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