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

儿童哲学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

据媒体报道,浙江杭州一所幼儿园拟于明年年初开设儿童哲学课,并于课程开设前给幼儿家长科普儿童哲学。时下儿童哲学也开始步入中小学的课堂,颇受学生们欢迎。

在国外,美国哲学家马修·李普曼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开始研究儿童哲学,并于70年代创立了一整套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理论与课程,其核心是引导儿童通过探究、讨论等形式发展推理、判断能力。在中国,虽然儿童哲学概念的接受较晚,但事实上却有源远流长的传统。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教育传统的民族,处于孩提时代的先哲们已经懂得用“哲学眼光”看待问题。当朱熹的父亲手指天空说“此为天也”时,幼年朱熹已经可以提出“天之上何物?”的疑惑;与朱熹并称“朱陆”的陆九渊,在三四岁时深思“天地何所穷际”以至于废寝忘食。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接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提出的“哲学追问”也是五花八门。儿童的世界有哲学,研究儿童哲学,对儿童实施相应的哲学教育确有必要。

与家喻户晓的“两小儿辩日”故事侧重点不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关注儿童的内在潜能以及实现对此的认知,他提出“良知人人皆有”“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此中“良知”就是天理。在王阳明看来,儿童和成人一样,有着对“天理”与生俱来的认知和思考,因此他给出了“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三种方式涵养儿童“良知天理”的朦胧意识。也是在明代,《小儿语》的作者吕得胜、吕坤父子更进一步地看到儿童体认“身心义理之学”的意义,提出让儿童在“欢呼戏笑之间”获得“身心义理之学”的教育方式。可以说,“诱、导、讽”,游戏,思考推理等方法早已运用于儿童哲学教育之中。

设置儿童哲学课程,是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开设儿童哲学课程,还是课外开展的哲学探究活动,最终指向都是为儿童提供“哲学”。这里的“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知识,更多的是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行为处事的态度以及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成人角色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成人对儿童哲学的尊重和了解,对儿童哲学教育基本理念的掌握和运用,对儿童哲学教育愿景的达成意义重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一再强调教师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儿童哲学课程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中完成引导对话、参与探究的基本职责,教师的哲学素养至关重要。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生活中无处不蕴含哲学的意味。当家长回答孩子“哲学提问”时,当家长陪伴儿童在一起“做哲学”时,家长于过程中也能获得哲学体认,而互动之间,和谐的代际关系就此产生。对于新的教育现象,家长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在理解儿童哲学的内涵意味的基础上,主动学习一些哲学知识,并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和孩子一起从事哲学活动,构建与课内哲学课程的互动。

儿童哲学教育理念虽然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传入中国大陆,但是目前国内缺乏专门的儿童哲学研究机构,没有专业的儿童哲学师资培训项目,儿童哲学科研力量、师资力量薄弱。从对幼儿园开设儿童哲学课程的热议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家长对儿童哲学一知半解,简单的将其等同于哲学知识传授,对儿童哲学课程抱有疑惑的态度,凡此种种,皆不利于儿童哲学教育的普及与幼儿教育的进步。儿童与哲学有天然的“因缘关系”,但儿童哲学教育效果的实现,关键还在于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