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凝聚历史: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别具特色(2)

建筑凝聚历史: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别具特色(2)

摘要:民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内忧外患并存,扰攘纷争不已。经历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四大建筑似乎早已褪去初建之时身上的欧美风格,和比邻的中式古典园林浑然天成,成为最具清华印记的符号,凝结为今天清华的灵魂。

公立大学的校园风景

公立大学虽然起步比教会大学晚,但后来的发展并不慢,也有着很美丽的校园建筑。诞生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本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选址在北京西郊的清华园,这是清朝道光皇帝赐予四皇子奕詝的。现存清华园门匾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三字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叶赫那拉·那桐所书。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之一,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

1913年,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周诒春出任校长,他提出逐步把清华过渡成一所独立大学的设想。为此,学校在1914年成立了“工程处”进行大规模校园建设,聘请的设计师就是那位为燕京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进行校园设计的美国人墨菲。从1916年到1920年,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礼堂等清华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建筑”开始动工,成为此番建设的重要成果。

这四大建筑多为红砖青瓦、铜门钢窗,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而且内部装修都极力欧美化,甚至许多建筑材料和内部设备也是“舶来品”。它们和清华学堂、同方部等组成了清华早期校园的主要建筑群,为校园中心区建设奠定了欧式的建筑风格,同时为学校发展成为独立大学奠定了物质基础,现在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历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四大建筑似乎早已褪去初建之时身上的欧美风格,和比邻的中式古典园林浑然天成,成为最具清华印记的符号,凝结为今天清华的灵魂。

民国时期的公立大学因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初创阶段,往往承载着政治家的抱负与追求,广东大学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广东大学是孙中山在1924年创办的,为办好广东大学,孙中山亲自担任筹措经费的任务。广东大学筹备处拟定的开办费预算为60万元,每年经费80万元。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孙中山不得不以行政手段加以筹措。他要求从1924年4月1日起,在广州市征收租捐一个月,将得款半数拨交广东大学充为开办、设备两费,并指拨筵席捐、田土业佃保证费等几项款项作为广东大学的经费。

1926年,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这次更名不仅是为了纪念孙中山,而且是为了除弊兴利,把它改革成“如中山先生所希望的大学”,后者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和愿望。

1933年3月,复任中山大学校长的邹鲁根据孙中山的遗愿,开始了在广州石牌的新校区建设。主要建筑有校门牌坊和农学院、文学院、工学院、法学院、理学院等单体建筑,以及其他附属建筑。中山大学的校园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在中轴线上是农学院。当时中国还是农业国,农业为立国之本,所以将农学院放在了正中央;右侧(东侧)是理学院,左侧(西侧)与之对称的是工学院;东南方向更远处是文学院,西南方向与之对称的是法学院。这些建筑不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而且造型优美,装饰繁复。主体造型以中式为主,细部处理常借用西式手法,中西合璧,巧妙自然。

以法学院大楼为例,中间的主楼有3层,屋顶为庑殿顶,二重檐,绿色琉璃正脊,两端的大吻为龙头,口含正脊。第二层上有一重绿色琉璃瓦檐,红墙中突现10根巨型红色檐柱,非常雄伟。中有汉白玉石额,上刻“法学院”。更特别的地方是,大楼门前还有一座日晷台,始建于1936年11月12日。日晷为黄铜造的等边八角形平面体,上面有刻度,有一条约1米长的近似三角形的铜晷针。针影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时刻。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中山大学从石牌迁往海珠区康乐园(即原岭南大学校园),中山大学校址被移交给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

在南方,更有一所由私立大学改建而成的公立大学独领风骚数十年,这就是厦门大学。1919年8月,南洋侨领陈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国各界名流为厦门大学筹备会筹备员,开始了厦门大学的筹建工作。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举行开校式,为私立性质(1937年改为公立),次月开始进行新校区的建设。

厦门大学校园坐落于厦门岛南部,北倚五老峰,南面隔海与漳州南太武山相望。群贤楼群是厦门大学最早建成的校园建筑,1922年底竣工。校舍落成后,陈嘉庚将1号及5号楼分别命名为“映雪楼”和“囊萤楼”。“映雪”“囊萤”二语,出自古人孙康、车胤不畏贫困、勤奋好学的典故。2号及4号楼,陈嘉庚则以“同安”和“集美”两地名命名,表达了他为振兴家乡、办好国民教育的决心。中间主楼落成时,陈嘉庚经过一番思考后,命名为“群贤”,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群贤楼、同安楼和集美楼为教学楼,映雪楼和囊萤楼为学生宿舍楼。

群贤楼群呈“一”字形排列,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映雪楼和囊萤楼为三层建筑,平面均呈双角楼内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双坡西式屋顶,屋顶铺红色机平瓦。山墙开尖拱形窗,三楼设前廊,8根西式圆柱承托屋檐。集美楼和同安楼为二层建筑,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平面呈前廊式布局,一楼为拱形廊,二楼为方形廊,廊中间装饰西式顶檐柱。屋顶为双翘脊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铺红色机平瓦。群贤楼平面呈“T”字形,前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中部屋顶为双翘脊重檐歇山顶,两翼为双翘脊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铺红色机平瓦。山墙及屋檐下有闽南传统的灰雕泥塑及木雕垂花装饰。2006年,群贤楼群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样的校园风情

民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内忧外患并存,扰攘纷争不已。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所国立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可以彪炳史册,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奇迹一样空前绝后的大学。

西南联大先租得蒙自海关、昆明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等处为校舍,总办公处设在城内崇仁街46号。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

西南联大的新校舍虽然简陋,设计方案却出自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大师之手。西南联大以常务委员会为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常务委员会主席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当常务委员会主席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找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委托他们为西南联大设计新校园时,他们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下来。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劳作,一个中国一流的校舍方案展现在梅贻琦面前。但梅贻琦当即摇头否定:学校没钱实施这样的方案。他们二人只好再作修改。改一稿不行,两稿不行,直到改了五稿,已经将高楼改成矮楼,矮楼改成平房了,方案还是不能通过。梁思成忍无可忍,把方案当着梅贻琦的面往地上一摔:我已改了五稿!你到底要什么样的校舍?梅贻琦平静地告诉他:除了图书资料室做砖瓦建筑,部分教室用铁皮做顶,其余统统做茅草屋。梁思成以为自己听错了:茅草屋?你跟我开什么玩笑?茅草屋农民都会建,干嘛要我这个建筑专家来设计?

梁思成想要转身离去,梅贻琦拦住他说:国难当头,用茅草来建大学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能不能用茅草把校舍做得尽可能好看点、好用点,这还得靠你们支持。梁思成默默无语。当晚,他和林徽因按照建造茅草校舍的思路修改方案……就是在这种茅草校舍里,西南联大的师生忍辱负重,砥砺前行,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这是一种别样的校园风情,著名作家汪曾祺为我们记述了西南联大的一则校园传奇: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建筑已经成为了经典,融入了今天的大学校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立志向学,服务社会。美丽的风景不只是外在的,更多的是留存于人们心底的情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