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结: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道德情境

摘要:读中国古典如果没有一种道德情境,那是非常遗憾的。中国学术是建立在其特有的文化基础上的,那就是以农耕经济为主而构建的伦理文化。这个伦理文化首先就是“亲亲”,然后就是“尊尊”“贤贤”,那就特别强调道德情境。所谓道德,德是核心,德在人心,道就是通往德的道路。所以读书不要暴殄地随便瞎翻,要敬畏地看这本书。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要敬畏。只有这样敬畏,你才能粹炼自己的心灵,才能够不废江河万古流。

QQ截图20171215085644

许结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点击观看视频

 什么叫经典?在汉代,把一种书奉为经的时候,那就是儒家的经典,但这个范围太狭窄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今中外经典多多,如果把经典看得太偏或太狭,显然不合时宜。可以说,一切存在于传统文化中,具有继往开来之精神,对今天仍有益处的优秀典籍,都可称之为经典。这应该是比较宽泛的经典。

既然要读经典,如何读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庄子·天道》中有段“轮扁答桓公问”,说的是齐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个制作车轮的人在堂下问桓公“读什么书”,桓公回答“圣人之言”,轮扁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早死了”,轮扁说“那你读的只是古人糟粕”,指读的是“死人书”,也就是读死书。我们姑且不说后面桓公的质疑与轮扁的解答,仅就轮扁所说的话,却不无道理。如果我们把一本书当成一个静态的东西,他是他、我是我地阅读,或者只是将国学经典流于形式,比如穿上汉服,搞一些噱头,那根本得不到精髓。所以,如何才能真正得到精髓?一定不要读死书,而要在一种情境中去读书。也就是说,读任何一个古人的书,你要感觉在跟古人对话,这才是一种交流。

这种对话就要带着一种情境或情怀。情境有很多,年轻人有年轻人读书的情境,年老者也有年老者的情境,快乐的时候有快乐的情境,忧郁的时候有忧郁的情境。读的对象又有所不同,比如诗道雍容,读《诗经》的时候要雍容大雅;楚辞忧伤,读《楚辞》的时候带着忧情、忧伤。各有各的不同,西方人也讲,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能强求一致。

比如缪越、钱钟书都讲过,读唐诗就像吃荔枝——爽口、美丽,但是过一会儿就没有了;读宋诗就像吃橄榄,进口时微涩,但越嚼越有味,因为宋诗重义理。另外,读的对象也决定了我们的情怀和情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