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引来“超豪华”人才阵容
“7年前刚刚回国时,有上海的生物医药公司开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家人大部分也都在上海。我有很多理由去上海,可最终还是来了北京。”谈起海外工作多年后与北京的结缘,百济神州生物药研发资深副总裁李康回忆。顶尖人才集聚、前沿创新涌动,是李康选择北京的原因。
不只是李康,百济神州最初的百余名研发人员中,大部分人曾在辉瑞、拜耳、葛兰素史克、礼来、诺华等国际制药巨头从事药物研发。如今,百济神州在中国的300多名研发人员中有50余位博士,硕博人员比例超过70%。
“我现在每个月就会来一次中国,这里有太多的创新因子,将会是下一个全球创新的源泉。”在中关村论坛的主题演讲中,前美国白宫创新顾问、OIGETI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尤福林对中国的创新吸引力不吝赞誉。
除了得天独厚的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等条件,作为先行先试试验田的中关村,对创新人才有诸多别具吸引力的激励与“松绑”政策。
一年多前,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正式实施,20项政策中有10项在中关村进行试点。例如,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经中关村管委会推荐,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资格,便捷地获得过去办理流程极为复杂的“中国绿卡”。新政实施半年后,联想、百度、小米、泛生子等中关村企业已通过新政为其聘雇的百余位外籍高端人才办理了在华永久居留,解决了困扰这些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
如今,中关村地区中央“千人计划”入选人数为1188人,占全国总数的20%。中关村海归创业人才超过3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8000家,成为国内海归人才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
先行先试拉动“新三驾马车”
今年10月,专注机器人芯片研究的地平线宣布完成由英特尔领投的近亿美金A+轮融资。10月底,声学前沿技术及人工智能交互公司声智科技宣布获得近亿元融资。就在两个月前,另一家中关村企业寒武纪,刚刚获得1亿美元融资,成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第一个估值破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本寒冬中,中关村的前沿科技企业却感受不到寒意。
“在中关村,如果一个项目足够好,那么你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去哪找投资,而是选择哪个风投。”一位创业者感叹。
人才与技术在中关村的聚集,直接加速了资本的快速涌动。而资本的聚集,又加速了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每一次创业投资的注入,企业都如竹笋般“节节高升”。数据显示,中关村吸引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中关村,资本已成为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
“新三驾马车”发力的背后,是中关村持续先行先试、深化改革释放的巨大动能。人才方面,“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政策文件,鼓励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试点出入境管理改革措施,支持企业引进全球顶尖人才。技术方面,围绕发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实施“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改革,赋予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资本方面,率先开展建设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试点,引导壮大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规模,率先建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人才、技术、资本,“新三驾马车”相互支撑,正推动中关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