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哪些信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哪些信号

摘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1 稳中求进总基调不变

【会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

【解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

近几年来,中国整个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就是稳中求进,后来这一政策基调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对宏观经济来说,就是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急转弯、大刹车、猛刺激。只有政策相对稳定、连续,经济才能平稳健康发展。要在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稳中求进这一长期坚持的原则。

在实践中,特别要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进”的前提是“稳”,如果只考虑改革,却忽视了经济社会的问题,结果也是什么都改不了。但是如果一味求稳,畏手畏脚,不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那将来依旧是稳不住的。“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稳”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改革反过来又有助于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二者要有机统一,不能偏位,单纯强调某一者都不符合治国理政稳中求进的大思路。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稳”和“进”的关系,未来二者均要保持合理、适度和平衡,政策发力讲究度和节奏。

2 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成为了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考虑到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了必然要求。

应该看到,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有利于更好摆脱围绕速度判断经济发展的范畴,从发展的本质出发,引导政策重心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爬坡过坎的过程,要做的工作很多。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这至关重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体系、激励约束机制,必须不断完善这些方面内容,推动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3 重点防控金融风险

【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中国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这包括债务风险、外部冲击风险及影子银行风险等。就此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金融领域依旧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必须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也要防止“灰犀牛”风险发生。

防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至关重要。本次会议提出“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未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更强调质量,并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对于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本次会议特别强调“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这将对稳定金融秩序产生积极作用。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领域出现了很多新业态。而在这些领域,目前的监管有些还未完全到位,存在薄弱环节,这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还需要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4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会议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此次会议提到两点特别重要:一是不吊高胃口;二是强调内生动力。“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就是要按照中央的现行标准办事。现在脱贫工作的难点是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在西部,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差,农民卷入社会分工体系程度比较低,脱贫的条件不太好。对于这些地区,如果提高标准,就只能靠国民收入再分配来解决问题,等于要“养起来”。这既会造成财政压力,也没有可持续性。深度贫困地区,关键要改善条件,解决根本问题。

这就要靠“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让农民从低收入领域转移到高收入领域,是我们长期以来解决中国几亿农民贫困问题的经验。这个转移就是让农民进入社会分工体系,既需要城市化,也对农民进行培训,要有产业,实现空间上的转移。要利用市场化的手段,脱真贫、真脱贫。否则,内生动力无从谈起。根据以往经验,相信我们可以按期完成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任务。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