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在心里的工匠精神

定格在心里的工匠精神

摘要:我已经与我的数控机床相伴十年了,我从一个不会使用普通车床的大学生学徒,变成了拥有高级技师职称的“工匠”,拿到了我们行业的最高荣誉。其实在我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军工“匠人”,他们和我有着同样的追求与情怀。

大家好,我叫刘朝辉,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工人。作为一名80后的大学生车工,我在前不久刚刚登上了央视《中国大能手》数控组合的决赛舞台,成功闯入了全国“四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的成功也不例外。

2006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了工厂,我学的是“数控技术”专业,心想在学校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一定能做出一番成就来。但是培训完之后,厂里把我分配到了一线的工人岗位。那个时候,大学生被分配到技术工人岗位,我是单位里的头一个。

当时,车间主任分配给我一台普通机床练手,我学的数控理论完全派不上用场,心里有点郁闷,工作也没什么动力。有一次,我操作车床打孔,钻头突然变得通红,我停下机器,想把钻头卸下来,却一不小心烫伤了胳膊,疼得钻心。师傅马上给我处理好伤口,还耐心帮我分析起引发意外的原因。原来是我没考虑加工的材质,钻头磨的角度不对,导致钻头过热。师父对我讲,“车工不磨刀,手艺没学到,普通车床是入门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数控机床也操作不好。”师父的话点醒了我,我是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了。

师父一边说着一边给我做着示范,手把手教我磨车刀。师父那种专注的神情,稳定的姿态以及磨刀蹦出的火花定格为一幅照片,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从那以后,我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从磨车刀学起,整整磨了几个月,几百把车刀,做了上万次的修整。我的基本功可没白练,一次我接到了一个桶形的薄壁类零件,零件直径50mm,壁厚要求不高于0.1mm。这就要求车刀的角度非常精确。我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在放大镜下耐心研磨了十多个小时才磨好了这把车刀。最终加工出的产品厚度达到了0.06mm.超出了设计的要求。这个厚度几乎是A4纸的一半。和大家这样说吧,当时车下的车屑儿就像柳絮一样,用手一揉就成球,轻轻一吹就能飞。

三年后,我参加北京市数控技能大赛,杀入了决赛。比赛回来后,车间把刚引进的一台新的数控车床分给了我用。当时那种如虎添翼的感觉让我憋足了劲儿。我对师父说,我一定要在数控车床领域干出彩儿来。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再凭借这台数控车,我的技能水平可以说每天都在进步。没多久我又冲进了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舞台,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还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

有一次车间接到一个长度40mm,直径只有0.5mm的零件,和大家说吧,它长得就像绣花针一样。传统的加工方法根本就加工不了。车间所有的师傅们都挠头。领导找到了我,但是对我来说,心里也是没底。“车工怕车杆”,这是一句行话,意思是零件的长度和直径的比值越大,加工难度也就越大。一般我们把长径比达到了10以上就称之为细长杆,而这个零件长径比居然达到了80之多,还从来没有做过。接到这个任务我并没有急着去动手加工,因为我知道,如果方法不对路,再多的实验也是徒劳。于是我但凡有点时间就往西单图书大厦跑,几乎翻遍了所有的相关书籍,就连管理员们都跟我熟了。除此之外,我还上网搜集相关视频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想出了别人不敢想的加工方法,那就是从毛坯到零件一刀加工成型。在经过几十次的实验,修改加工数据,零件终于问世了。基于这个产品,我在中国大能手舞台展示了铁杵秒变绣花针的绝活儿。

我们单位从事的是航天产品制造,要求我们的产品质量是零缺陷。所以,我的标准是把每一个零件做到极致,同一个批次中,我车出的零件一定是最好的。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要制造国产大飞机和先进的武器装备,都需要用数控机床制作出精密零件。虽然我国现有的机床设备并不是最先进的,但技术的提升能够弥补设备的不足。我不断钻研技术,就是要用顶尖的操作技术生产出最精密的零件,用最精密的零件制造世界一流的航天产品。

我已经与我的数控机床相伴十年了,我从一个不会使用普通车床的大学生学徒,变成了拥有高级技师职称的“工匠”,拿到了我们行业的最高荣誉。其实在我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军工“匠人”,他们和我有着同样的追求与情怀。我们工人常说的一句话,三分技术七分家伙,但我觉得要想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那就需要三分技术,更需要七分精神。虽然在我们手里加工的只是个小小的零件,但在我们心里装的却是民族复兴的强国梦。

这就是我刚才说过的,永远定格在我心里的照片,这就是我心里的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