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

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

摘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能力水平。

准确把握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本内容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能力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职责及其相互关系。在我国,从执政党、政府、到社会组织再到公民个体,其社会治理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由此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具有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之多元、协商、依法、共治等共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特色,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最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的最大优势。其次,明确治理能力建设的努力方向。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化”就是广泛动员全体社会成员,激发出强大的社会参与和自主能动力量;“法治化”就是坚持以法律和法理为依据,界定权利义务、明确责任界限、规范社会行为、整合社会秩序、保障社会治理良性运行;“智能化”就是构建智能化社会治理平台体系,实现精确、高效、便捷的新型社会治理;“专业化”就是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确保社会安全有序发展。一是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确保人民内部矛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二是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是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发展。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社会心理服务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确立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不仅彰显党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人文关怀,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文明进步。要通过党和政府负责组织、社会团体大力协同、公民个体广泛参与,实施社会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来培训心理知识,指导心理健康,调节社会情绪,整合社会心态,构筑社会心理防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找准解决我国现实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之突破口,依托专业团体和专业人士,搭建社会心理综治工作平台,建设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危机干预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大国公民气度情怀。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基础。习主席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层级和最基础方式。我国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力量也在基层。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社区治理组织要积极发挥自主能动作用,不断加强城市和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石。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