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解除中青年教师后顾之忧

李莎莎:解除中青年教师后顾之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广大中青年科研人才可谓重要支撑。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一流高校与学科建设无不注重杰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以统一高等教育培养框架和质量为基础,目的是要让广大中青年教师发挥更大的价值;日本的“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韩国的“BK21”卓越大学建设,也都把优秀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重要目标。近些年来,中国不断推出“千人计划”等人才工程,也正是为了吸引并培养杰出中青年专家,推动国家的“双一流建设”。

近年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数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位,中国的科研水平日益得到世界承认,这背后离不开广大中青年教师的努力。无论是大规模的“海归潮”,还是不少80后、90后成为“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抑或是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背后的大批中青年领军人才,无不说明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实力的发展过程中,中青年人才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中青年人才面临着不少“成长的烦恼”。“收入相对较低”“职称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强度高”等问题,日益成为中青年教师投身科研事业的现实困境,少数中青年教师甚至自嘲是“青椒(焦)”。科研事业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高强度工作,与其他行业群体相比,科研领域的翻山越岭、攻城略地更是一项不间断的事业。唯有解决中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向身边看少一些现实焦虑、向长远看多一些稳定预期,才能最大程度激发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

为更好地发挥广大中青年教师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做好中青年教师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广大中青年教师的基准待遇以及成果奖励水平。基准待遇是对人才的基本尊重,也是维持他们体面生活的强有力保障,成果奖励往往能激励他们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其次,要搭建中青年教师发展平台。优质的平台往往有助于科研团队学术能力的再造与提升,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合作团队的诞生,从而减少科研竞争中的个人孤立感、压力感。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激发中青年人才的活力,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蓄积力量,为建设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王玮玮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