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的要点是转型

突破的要点是转型

2019年年初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人才等知识密集型要素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纵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在教育和人才方面无不拥有雄厚的基础实力。历经多年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了教育和人才集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对标国内先发城市群和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要谋划和打造全球教育和人才高地,亟须在新一轮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改革中加快转型、重点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设面临困境

数据显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150所高校,且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加快,高校合作办学以及本地新设高校也会逐渐增多。但是,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校整体规模和数量方面占据了一定优势,但是从全球顶尖高校和学科的数量占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仍然偏低。

根据近日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粤港澳大湾区仅有香港4所高校进入全球前100名,而中山大学仅位列第295位。路透社《2018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没有高校入选前100名,而北京、上海各有两所高校入选前100名。QS公布的2018全球最佳留学城市(Best Student Cities)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仅有香港进入了前100名,但没有珠三角城市入选,而北京、上海、南京以及台北、新竹等进入了前100名。此外,在论文高被引作者数量、专利转化、高校在业界影响力等表征高校全球竞争力的指标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不仅滞后于世界级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内城市群相比也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全球竞争力亟待提升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应借助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契机,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原则:一方面,立足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需求,进一步构建和创新高校教学科研领域的国际化合作机制,引进世界知名大学、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学院或研究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合作示范区和人才特区;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内生发展动力,立足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本地实体经济的需求,结合各高校不同的特色和优势,鼓励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从而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协同机制。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创新能力不强及与政产学研对接融通效率不高等短板,政策着力点应坚持“顶天立地”原则:一方面以基础研究为核心,集中优势资源,制定和实施能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工作的激励机制与配套措施,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应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及协同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输出更多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不仅要在课程体系中引入前沿的知识体系,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和实际操作能力,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应用有机结合。

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资源的全球运营能力。应坚持“内外双向开放”原则:一方面,借助“粤港澳高校联盟”等平台载体,推动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在教育和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统筹衔接,为加强港澳和内地高校之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借助港澳国际化和珠三角产业配套化的综合性优势,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之间的教育和科研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汇聚发展新动能,打造全球教育和人才高地。

(作者:刘胜,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云山学者、硕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8030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8YJC790101〕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