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魅力北京中轴线(5)

摘要: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曾说“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古城的灵魂与脊梁,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本期报告中,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老师围绕北京旧城中轴线上所展示出的民国时期的老北京风貌、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化风貌、明清古都风貌等历史风貌展开描述,带您沿着以永定门为发端、钟鼓楼为终结的中轴线充分领略北京古都的魅力。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阶段,从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正前方)到天安门,它的风貌体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化。

1949年北京(时称北平)和平解放,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时天安门的布置是这样的:正中间挂一幅毛泽东像,另外两侧各有一条标语,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因为两条标语的字数不一致,为了让它们看起来对称,当时书法家钟灵利用了视觉错觉的原理书写,着实费了一番功夫。由此我们可以发觉,北京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左右对称,突出中心,要中正。当时布置天安门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也有亲自参加,这就是北京和一般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它是首都。北京城的发展建设一定要经过中央批准,包括接下来对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都是通过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之后的结果。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应当具有一种强烈的首都意识,大国首都的意识。

当时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实际上是要把封建的帝都变成人民的首都。广场两侧的衙门被拆除,东边建设了国家博物馆,西边建设了人民大会堂。1950年,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公布并被安到了天安门正中央,取代了原先写有“天安之门”的牌匾。天安门刚建成时其实叫做“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为了表示皇帝的统治是正统,就说是接受了上天的旨意。

古人在给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些城门命名时都带了一个“安”字,突出强调了稳定、安定。故宫里的三个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故宫外面的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共同组成了内和外安,巧妙地诠释出中国的“和”文化。

说到长治久安的文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就是长安街。长安街这个名字是由西安借鉴来的,早年的西安叫做长安。自汉朝以来,长安就有一个小县城叫长安县,因为历朝历代都期盼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这种思想就不断被历朝历代沿用,一直延续到今天。从古至今,唯有国家稳定、安定团结,社会生活才能发展,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