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魅力北京中轴线(6)

摘要: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曾说“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古城的灵魂与脊梁,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本期报告中,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老师围绕北京旧城中轴线上所展示出的民国时期的老北京风貌、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化风貌、明清古都风貌等历史风貌展开描述,带您沿着以永定门为发端、钟鼓楼为终结的中轴线充分领略北京古都的魅力。

有一张记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老照片很有纪念意义,它不单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还巧妙地展示出了北京中轴线的魅力。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我们耳熟能详,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了北京城,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要求——参观皇宫(故宫)。面对全副武装的八国联军,清政府根本无法拒绝,结果就是侵略者骑着战马以一副战胜者的姿态在皇帝宝座上又蹦又跳的留影留念,恣意抢夺故宫里的珍宝,临走还将天安门的门窗用枪戳子砸破。首先,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照相技术,所以这张照片很可能是由国外的随军记者拍的。其次,照片是从天安门南面照的,离我们最近的是天安门。透过天安门的门洞,里面有一个圆形的是端门的门洞;透过端门的门洞,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方形是午门的门洞。要知道金水桥距离午门有1000多米,还是相当远的,几座城门能笔直的在一条线上排列,充分体现了北京中轴线“中正”的特点,当然,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古人不偏丝毫,据说皇帝出巡的时候时常会用视觉观察中轴线的情况。如果中轴线是正的,皇帝就会觉得他的江山坐得稳;如果中轴线是偏的,皇帝就会不乐意,觉得江山不稳。因此,至少从视觉上看,中轴线是笔直中正的。

如今的天安门前方两侧有人民观礼台,突出着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广场上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很有特点;广场东侧是国家博物馆,就是当年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据说它最早叫“万人大礼堂”。毛泽东同志还在延安时就曾说“要和人民打成一片”(即走群众路线),表明了同人民一起探讨国家大事的意愿,并提议建造“万人大礼堂”,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但是当时的延安没有这个条件。到了解放以后,

万人大礼堂的修建终于实现,为了体现党的特色和新中国的特点,将其名称改为人民大会堂。严格来讲,人民大会堂使用的是罗马柱,属于西洋式建筑,但是它的装饰雕刻左右对称,完全符合北京文化的特点,尊重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天安门广场南侧是毛主席纪念堂,也是古代社会皇宫大门的旧址,明朝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民国以后叫中华门。

从毛主席纪念堂一直到天安门,展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城市风貌,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一条中轴线,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特点。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