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才:农村农民情结政治战略胸怀

唐国才:农村农民情结政治战略胸怀

翻开我们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乡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最根本的政治和战略问题。一代伟人毛泽东始终对广大农民群众怀有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重读《毛泽东选集》等相关经典著作,感觉印象最为鲜明生动、豁然开朗的便是发表于1927年初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开篇,勾画了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不可阻挡的潮流,并针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污蔑或误解据实、据理予以反驳澄清,以农民运动的“十四件大事”压轴,从组织、政治、经济、武装、宗族、文化等各个领域,形象、立体、透彻、雄辩地展现了农民运动开天辟地的新景象。至今读起来仍觉鲜活生动。

政治上解放思想,为农村和农民革命正名。针对当时社会上对农村和农民运动的污蔑、偏见和误解,毛泽东以非凡的政治远见,旗帜鲜明地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和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提到首要位置。指出,农民革命做了孙中山革命几十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乃“几千年未曾成就的奇勋”。因此,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其实质是农民革命。毛泽东后来进一步指出,鲁迅笔下的农民着重其黑暗的一面,忽视其英勇斗争、反抗地主的另一面,这是因为他未曾经验过农民斗争之故;甚至认为,“就经济因素说,农村比都市为旧,就政治因素说,就反过来了,就文化说亦然”,着实入木三分。

战略上广泛动员,引领挖掘农村的巨大革命力量。《报告》指出,仅湖南一地即迅速组织发展农会会员上千万,而“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农会工作轰轰烈烈,涉及政府、社会、家庭方方面面,如建立农民武装、打击地主、清匪、镇压反革命形成有效震慑;减租减息、废苛捐、建合作社、兴修水利等显著缓解民生;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普及宣传、推广夜校文化等,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这些都为此后共产党人领导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有鉴于此,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方法上客观辩证,扎根农村实事求是。毛泽东既看到了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更看到了解决农民问题将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光明前景;既充分肯定农民运动的大好形势,也不回避农民群众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运动需要改进的方面。《报告》选择当时全国农民运动中心——湖南作为典型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历时32天,步行数百里,走访湘潭、湘乡、长沙等5县各地,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者开调查会,为近两万字的《报告》收集了丰富生动的资料。《报告》语言诙谐幽默、接地气,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无独有偶,习近平总书记也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特别是他早年在革命老区陕北梁家河的插队经历,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和不解的情缘。2017年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系列专访,以朴实生动的语言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陕北农村锻炼成长的珍贵经历,在社会各界掀起了新一轮关注农村、关心基层、关爱群众以及艰苦励志的热潮。2015年新春,他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心系农村,尤其高度重视扶贫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号召实施精准扶贫,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农村还是我国建设事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业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并提出通过创新发展理念,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历史地看,我们党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选举和民主法治建设,都是从农村开始推行的固本强基、安邦定国之大计。

目前,我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农民仍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问题仍然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头等难题”。党和国家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获得新的机遇。一方面,从国内建设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能落下农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另一方面,从走向国际舞台看,乡土中国的人文情怀往往最为真实,也最亲、诚、惠、容,在此基础上发出来的中国声音和故事也最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外交历来是内政的延伸。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正史无前例地走近国际舞台的中心地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为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了清新振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广泛欢迎,特别是广大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真诚拥护。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述思想和倡议深深植根于中华数千年历史和文明的土壤之中,并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坚实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创新。我们党从乡村走来,坚持为人民担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之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正不断开辟新境界。

(作者系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