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主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它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第二,它的目标定位,就是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第三,它具有三方面的双重责任,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上担起承接与疏解的双重责任,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上担起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双重责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担起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双重责任。那么,怎么建设城市副中心?习近平同志指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也就是说,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一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思路与进展。
2017年,规划部门已基本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的总体城市设计,以及6个运河沿线重点地区的详细城市设计。这6个重点地区各具特色,其中,一号地区为原通州商务园;二号地区为运河商务区,位于通州的五河交汇处;三号地区为杨坨地区,位于大运河通州段的中间位置;四号地区为行政办公及生活配套区;五号地区为东方化工厂改造区,未来将建成城市绿心;六号地区为张家湾工业区和张家湾古镇。
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要突出三个城市特色。第一,水城共融。通州区域内共有13条主要河流,通过科学梳理、修复、利用流域水脉,将水系打造成景观带,以此来建设一个水城共融的北方水城。第二,蓝绿交织。通过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建设33个公园。“两带”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地区东西两侧分别约一公里、三公里宽的生态绿带;“一环”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形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长度约56公里;“一心”即城市绿心,约11.2平方公里,通过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公园绿地及若干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中心。第三,文化传统。重点要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大运河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路县故城(西汉)、通州古城(北齐)、张家湾古镇(明嘉靖)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打造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环境宜居。具体体现在,一是城市副中心将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而是要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并通过增加路网密度和临街面积,促进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向住区有机渗透。二是市政管线也由直埋向综合管廊建设转变,杜绝“马路拉链”,降低对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观的干扰。三是每个街区都会拥有一处高品质的集中公园绿地,保障市民步行十分钟就可到达公园。四是建设一个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区,创造连续和舒适的步行系统,建立独立安全的自行车系统。
第二,设施配套。一方面,分级分批、有序引进中心城区优质的教育、体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目前,已有多所名校和三甲医院进驻城市副中心。另一方面,要构建步行可达、实用舒适、智能高效的“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第三,交通建设。一是加强与区域的快速连接,重点推进京唐城际等规划建设,实现与津冀互联互通。二是加强与东部地区顺义、平谷、大兴、亦庄新城的交通可达性,特别是两个机场的交通联系。三是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和一批道路的提级改造,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实现半小时到达。也就是说,要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与各新城之间的快速便捷联系,建设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五横两纵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网络。
第四,区域协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这主要强调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担着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责任。一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地域相接、互动性强,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实现统筹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顺义、平谷、大兴(亦庄)等东部各区联动发展,实现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服务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服务全市人民、进而辐射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
第五,建设一系列地标式建筑,如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这一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计划于2019年建成运营,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环球影城。其中,一期工程包括未来水世界、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等七大景区,将于2020年开业,预计年接待旅客量可达千万人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