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组织工作回望

【2017-07】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组织工作回望

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首都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把从严要求贯穿干部工作全过程,抓住基层党建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聚焦制约人才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从严从实抓好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各项任务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围绕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持续深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

五年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全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市各级组织部门认真履行牵头职责,着力抓好统筹谋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推动三次党内集中教育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一是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显著增强。三次党内集中教育突出思想建党,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通过系统学习,更加增强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更加筑牢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的思想根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显著增强。

二是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严格规范。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深入查摆问题、加强党性分析,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党性锻炼,参加党内政治生活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三是作风建设持续加强。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15条实施意见,持续抓好作风建设。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四风”问题、“不严不实”问题,抓好整改落实,切实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一些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是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全市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工作实绩检验集中教育成效,通过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治,抓好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基层党建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基层党建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夯实。

坚持好干部标准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五年来,全市各级组织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突出首都特点,聚焦事业需要,强化对干部的政治要求,着力打造一支首都改革发展需要的、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一是注重思想教育和能力提升,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全市领导干部开展集中轮训,先后开展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等专题培训,充分发挥了集中轮训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始终抓住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根本和核心,在党校各类主体班次中突出主业主课地位。注重抓好专业化能力培训,围绕全市重点任务,分层次、分领域开展精准化培训,着力提升干部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和专业作风。

二是树立正确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规定和工作流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为督促干部履职担当,制定出台《北京市贯彻〈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并明确了干部“下”的方式、标准和程序。结合年度考核,平时考核和换届考察等情况,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进行及时调整。在严肃问责的同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对在重大任务和重要工作中勇于担当的干部及时提拔重用,“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进一步确立。

三是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制定实施《北京市贯彻〈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统筹抓好领导班子建设。顺利完成区和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领导班子结构明显优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落实全市重大任务和重点工作,着眼纪检监察、司法、城市管理等领域改革,顺利完成密云、延庆撤县设区等领导班子配备工作,为重大任务和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培养锻炼,五年来共选派1000余名局、处级干部到中央单位、外省市及市区党政机关、市属企业挂职锻炼,选派2600余名市级机关年轻干部到农村、社区、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累计向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对口支援、帮扶地区选派干部1200余人次,加大了干部培养锻炼的力度,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是落实全面从严要求,强化干部监督管理。扎实推进规范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试点工作,对市管干部及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进行全员核查和规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组织制定《关于从严从实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工作的若干规定》《北京市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实施细则》等一批制度规范。结合市委巡视对192家区局级单位进行了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在全市开展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社团兼职,领导干部违规办理和持有因私出国(境)证件等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全面从严监督管理干部落到了实处。

突出抓基层打基础 全面提升基础党建工作水平

截至2016年底,全市党员总数为205.3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总数为98811个,其中基层党委5561个,党总支4603个,党支部88647个。五年来,全市各级组织部门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结合北京实际,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重点、聚焦主业、开拓创新,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建立抓基层党建责任体系。完善市委党建工作领导体制,由市委书记担任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区、各系统、各部门逐级建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市委常委会抓党建工作机制,定期听取各领域党建工作情况汇报,每年向市委全会专题报告抓党建工作情况,建立市委常委党建工作基层联系点制度。连续3年开展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全面推行基层党支部书记向上级党组织述职,提高党建工作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中的权重,深入推进城乡基层党建“三级联创”工作,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层层落实。

二是有效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在农村,实施党组织引领发展“六个一百”工程,探索惠民、富民、利民新路;选派了623名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低收入村担任第一书记,推动党组织整顿转化和低收入村增收致富。在社区,推动街道和社区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推广了“社区民情图”、党政群共商共治等经验做法。创新推进新兴领域党建,集中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整体推进园区、商务楼宇党建工作,依托行业协会党委抓好互联网企业、律师等行业党建工作。

三是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注重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首都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志愿者等,在服务保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筹办2022年冬奥会、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活动和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启动了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全市3.5万个党组织、近70万名在职党员任岗定责、因地制宜为社区提供服务。加大党建工作创新力度,连续两年开展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孵化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党建工作典型。

四是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结合社区和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建立资格准入、联合审查、公开承诺等制度,严把人员入口关,旗帜鲜明地树立了村干部选人用人导向,实现了所有村委会成员中都有党员。开展党支部书记全员轮训,建立健全了“市级示范培训、区级重点培训、街乡系统普遍培训”的体系,连续三年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工作,市级层面培训人员超过1万人次。探索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分领域开展党务工作者和党员示范培训,推动市级党员教育基地建设。注重关爱激励,建立了村干部基本报酬财政托底机制和社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社区工作者待遇进一步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五是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基础保障。加大党建经费投入,按照每个社区党组织20万元、每个村党组织平均15万元的标准,拨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将园区非公企业党建经费纳入园区年度工作经费预算,5年来累计投入社会建设资金1.8亿元用于社会领域党建工作。近年来市财政每年投入基层党建基础保障的资金都达10亿元以上。加强场所规范化建设,全市3930个村、3084个社区的办公活动场所面积全部达标,在金融街、朝阳CBD、中关村E世界等非公企业社会组织集聚地新建或整合了200多个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提高基层基础保障水平,在全国率先出台《北京市2016-2020年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基础保障规划》,计划到2018年底前,实现全市社区工作者总体待遇平均水平不低于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将全市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标准提高至每人300元/年,其中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标准提高至每人400元/年;到2020年底前,将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标准逐步提高至每个村和社区党组织平均每年40万元,全市每个区至少建成1处1500平方米以上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统筹建成至少1处800平方米以上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着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努力实现基层党建重点业务的线上办理、基层支部网上活动记录、在线学习培训等功能。

聚焦改革创新 在服务大局中实现人才工作新突破

五年来,全市各级组织部门紧紧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围绕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北京地区人才资源总量由563万人增长到651万人,其中“两院”院士75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达到1486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达到682人,人才贡献率由42.8%增长到51.8%,人才规模结构质量不断提升优化,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一是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首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8个方面30条改革措施,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首都现代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在全市推广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参加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开通以来,先后有461名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51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取得高级职称。通过制定实施《北京市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对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放宽了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管理的限制,促进人才自由开展创新性活动。

二是不断提升首都人才国际化水平。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焦工程”“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和“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引进计划”,设立政府特聘岗位,引进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截至目前,共引进认定了“海聚工程”入选者90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33人,16位“海聚工程”入选者已成为各国院士,涌现出了百度、中星微电子等10多家上市企业。在全市建设了2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每年给予5000万元至1亿元的经费支持,其中一半以上经费用于引进海外人才。建立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产生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领先水准的中青年专家人才。强化跨境平台全球布局,先后设立了驻香港、硅谷等11个海外人才联络机构以及“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等跨境创新创业载体,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人才联系平台网络。落实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条出入境政策措施,建立配套的管理服务机制,在中关村、朝阳区和顺义区设立了外国人服务大厅,优化居留及出入境手续办理流程,便利外籍人才来京发展。

三是持续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成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级协调小组”,共同研究编制《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加强区域人才政策衔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政策壁垒,三地间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和外籍人才流动资质互认。开展京津冀人才互派挂职,建立京津冀人才协会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建设“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地间形成了人才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