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程云艳:以语言为媒介向世界推广北京文化遗产

【2017-08】程云艳:以语言为媒介向世界推广北京文化遗产

2016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引领与桥梁作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和合作,需要发挥北京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以涵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传播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文化传播离不开语言,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如何以语言为媒介,扩大北京文化遗产的世界影响力,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语言学习助力北京文化遗产推广

随着“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推进,文化交流势必成为重要的推动力,成为推广北京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语言助力“一带一路”“五通”尤其是民心相通这一目标的实现,因为语言是人们心灵相通的媒介与桥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相通则是民心相通的基础。一个国家外语水平的提高不仅促进金融、制造业、基础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帮助学习和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风俗、政治、经济制度等,从而塑造文化强国形象。如何通过第二语言习得加强外语学习,以语言为媒介助力北京文化遗产向沿线国家直至世界推广,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语言习得理论分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认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规则约束系统,因此将这些规则或语法内化的过程就是语言的习得过程。如何帮助学习者内化语言知识或者语言能力是语言教育工作长期研究的重点。学习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必须重视认知因素的作用,不断运用假设与验证假设来认识语言规律,从而掌握语言规则。从认知的角度看,影响语言习得的因素有: 语言形式的频率、组合的临近性、学习者对用途的评估、语言的标记性等。但是认知理论忽视社会因素对于外语学习影响,往往让学习者在新的环境下茫然无措:新环境下的新文化、新知识完全颠覆了自己原本掌握的语言规则。语言习得不仅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的习得, 还包括文化的习得。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应该将语言学习看成是一种受社会交际、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语境影响的社会化活动,学习者参与交流从而习得语言,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最终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达到促进语言交流的目的。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古都的皇家气质,也体现了兼容并包的雍容大度,在承载北京城市文化性格的同时,也成为记录北京城历史发展和北京人城市性格变迁的“凝固的历史”。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天然地承载着传达文明的使命。外语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推广本国的先进文化,消除文化误解,构建跨越不同文化的桥梁。

以语言为媒介推广北京文化遗产的对策与建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传统地缘政治和民族、文化等众多矛盾纵横交错的地区,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进共同合作。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更需要在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排头兵。

从政府层面来讲,需要规划“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外语能力。“五通”目标实现的基础是语言互通。语言互通不仅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较多,文化差异大,涉及的语言多,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外语学习策略和外语能力标准。有了政策的指导,不仅可以激励高校为满足国家策略需要而开设相应的专业,同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国家外语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国家通用的外语还是英语,虽然“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在文化和语言上受到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但是还要看到还有相当多的国家说着包括俄语、法语、阿拉伯语等英语之外的语言。曼德拉曾说:“用理解之语沟通,印入脑海;用乡音之语交流,刻在心田。”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对全世界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如果能够以其乡音入耳,一定会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们前来沟通交流。我们不妨用包括英语在内的多种语言来描述和解读北京文化遗产,那么一定会促进北京的文化更好更多地走向世界。

从教育层面来讲,需要将语言教育和语言学习与北京文化遗产推广结合起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离不开语言人才,既需要懂得沿线国家语言的中国人才,也需要沿线国家懂得汉语的外国人才。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不仅吸引了国内各地文化精英,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传播北京的优秀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机。打造国内外都能明白、理解、接受甚至喜欢的文化精品,不仅能满足推广北京优秀文化的需要,更能满足那些对于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甚至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家、产业、企业、集团乃至个人的需求。北京高校众多,并且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特色,可以考虑将北京文化进行凝结,将那些可以代表“凝固历史”的建筑以及铭刻在记忆中的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凝结成可以交流的教材。对于高校中的大多数国内学生来说,语言习得的最大不足就是无法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既不了解第二语言的文化,也不了解相关对应母语文化的种种术语。在某高校的调研活动中,针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绝大多数同学可以说出:“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但却无人知晓对应的英语如何说。2016年,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这说明:我们的文化以及与之对应的语言已经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因此,在推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探索出语言习得的新途径,知晓介绍本国文化的外语版本。

从旅游从业者层面来讲,需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大力推广北京文化遗产。2017年2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文化遗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作为旅游从业者,更有义务和责任为传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遗产而努力。“一带一路”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发展交流的同时,对于文化的交流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来北京旅游、观光、考察的机会多了,旅游从业者在热情接待来客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介绍与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促进北京乃至中国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交往。世界各地的历史名城和地标式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已经为各国认识并加以发扬。旅游从业者帮助很多国人饱览了境外的美景,了解了部分异域文化,一部分人还顺便掌握了与境外景点相对应的英语词汇:如埃菲尔铁塔、古罗马竞技场、金字塔,等等。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在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向其他国家介绍与宣传了“不到长城非好汉”倡导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等等,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从大众层面上来讲,需要成为通过语言学习推广北京文化遗产的使者。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沟通纽带。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仅靠政府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整合并发挥包括个人在内的国内外诸多力量。比较而言,学习外语群体拥有天然的推广北京文化遗产的优势。但是,就外语学习而言,很多学习者没有获得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他们常常被责备不愿开口甚至缺乏自信等。究其原因,首先,一般的外语教材内容通常注重介绍国外的风土人情、国情地貌等,这样从语言到文化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都是全新的,因此表达起来具有一定困难。其次,文化自信对于外语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外语学习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忽略了培养学习者文化自信。因此,简化学习内容,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一定能够增强学习者的文化自信,促进他们建构起积极的外语习得模式。此外, 语言的学习需要一个可以练习的社区,这个社区犹如动态的城市交通体系,充满了变数。首先,语言学习者自身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除了受认知环境(如记忆能力、智力、母语和外语知识等)的影响,同时也受周围社会环境(如对外语的接触、受教育程度、与老师和同学的社会交往等)的影响。如果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学习内容总结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习者自身熟悉的内容,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其学习热情,激发其弘扬自身文化的热情,从而达到知识学习和文化传承并举的效果。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北京文化遗产的推广作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深入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添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聂丹.“一带一路”亟需语言资源的互联互通[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1).

[2]王辉.语言助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16 -12 -25 .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