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辈先贤家书中感知信仰的温度

从前辈先贤家书中感知信仰的温度

摘要:追寻心中的感动,抚落信仰上的灰尘,激活源远流长的“精神基因”,此刻为英雄鼓掌的我们,定会成为信仰坚定的奋斗者,演绎更精彩的时代故事。

写信人是动荡岁月的仁人志士,读信人是深情献声的明星“信使”,听信人不觉潸然泪下……央视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日前开播,首期收视率即位列同时段第一,收获好评如潮。黄继光绝笔家书读信人振臂高呼“不立功不下战场”、全场观众起立齐声跟读的场景,让无数网友热血沸腾。

“如果不是这档节目,我对这些仁人志士的印象还停留在书本中”。诚如此言,一封封兼具时代印记与个人情感的家书,以极细微而最真实鲜活的方式诠释出英雄的价值排序。趁战斗间歇,黄继光致信母亲:“目前虽然有些少困难,请母亲不要忧愁”;在重庆渣滓洞,江竹筠用筷子磨成竹签、蘸着烂棉絮灰调成的墨水,写信托孤“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名震八方的朱德元帅,纵身后有千军万马,却“十数年实无一钱”,致歉妻子“家中支持当赖你奋斗”……情真意切的文字穿越时空而来,先辈对家人的深厚感情、对生命的热爱留恋,以及那满腔的革命热情令人动容。英雄并非不懂感情、也不是没有牵挂,只是在国家所需、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毅然选择了牺牲“小我”。

节目以读信的方式,让人们感悟到了一种信仰的温度。信仰二字,粗看或许抽象空洞,可当我们走近岁月深处、触摸历史细节,便会发现其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感人肺腑。若非信仰,如何能够凝聚一批批共产主义战士不计安危,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如何能够支撑科学家隐姓埋名,到阳关外的广袤荒滩上“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如何能够激励建设者忘我奉献,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困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人熟知的英雄人物是少数,而在历史进程中,却有那么一大批人,以家国为先、以集体为先,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他们的光芒驱散了暗夜、照亮了祖国的前行之路,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反观当下,“信仰缺失”屡遭诟病,甚至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让中国社会悄然发生从理想主义到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大转变。不乏有人将今天定义为“小时代”,追求轻松惬意的小美好,拒绝一切沉重命题;有人热衷走终南捷径、攀青云梯,为功名利禄一路狂奔;更有甚者,“一切向钱看”,不惜践踏底线红线。如今时代之快速多元前所未有,但若任由信仰被冲击解构,任由个体利益无限放大,“爱国”“奉献”的概念也就变淡了,艰苦奋斗、奋不顾身的动力也就消失了,我们又将如何应对发展之路上的崎岖挫折,甚至险境绝境?

回眸历史,映照当今。《信·中国》以“信”为载体,传递着“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它激起的热烈反响再清晰不过地表明,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崇尚仍深深植根于国人心底,从来都是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追寻心中的感动,抚落信仰上的灰尘,激活源远流长的“精神基因”,此刻为英雄鼓掌的我们,定会成为信仰坚定的奋斗者,演绎更精彩的时代故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