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卢映川:切实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转化为西城发展生动实践

【2018-01】卢映川:切实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转化为西城发展生动实践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下编制的,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在新时代对首都工作的新要求。北京市西城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持首善标准,深入践行“红墙意识”,从首都城市核心区实际出发,把实施总体规划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履行“四个服务”职责,以科学举措深入推进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更好地保障首都职能履行,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更好地展现城市文化风采,努力把总体规划提出的宏伟蓝图转化为西城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以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领区域发展和管理

自觉从首都城市核心区特殊区位出发,始终把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作为根本标尺,始终把保障首都职能履行作为第一要求,切实统领、贯穿全区各项工作。

紧紧围绕政治中心定位,不断提升各方面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始终把保障和服务政治中心职能履行作为首要任务。加强空间保障,深入精细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认真做好辖区内重点地区空间管控工作,深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和优化调整,努力为中央政务活动预留充足空间。坚持把确保政治中心绝对安全摆在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首位,以最严标准落实各项管控措施并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维护安全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坚决为党中央站好岗、放好哨。提高环境保障水平,高质量完成和谐宜居示范区、长安街沿线街巷等重点区域环境提升项目,不断把综合整治向纵深推进,努力创造最优质的政务环境。

紧紧围绕文化中心定位,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和区域文化软实力。坚持把保护历史文化作为实施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坚决落实好“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坚决保护好历史文化“金名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先进文化精神高地,不断把文明城区建设推向深入。

紧紧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定位,不断提升国家外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和区域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区域服务国际交往能力,建立常态化的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机制,全力做好重要外事外交、重大会议和文化体育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科学配置区域空间资源,加强涉外功能建设,着力提升涉外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和展现走向民族复兴的大国首都形象。

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良好的金融、服务支撑,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注重新经济、新业态培育,推动核心要素掌控型、品牌扩展型发展,提升总部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区域优势产业辐射发展,引导产业业态转型升级。推进新技术手段应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使区域成为展示新技术成果应用的窗口。高度关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就业、生产方式和市场运行变化,以及人们交互交往方式、文化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准则的变化,推进治理方式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切实把握好新总规实施的关键和重点

认真实施规划建设总量和人口规模双调控。坚持把落实建设总量调控和人口总量调控作为实施关键,以最大力度落实到位。坚决把建设总量管控住,坚持减量发展、集约发展,实施增减挂钩、多减少增的调控办法,千方百计降低开发建设强度,确保实现核心区建筑规模负增长。强化全区统筹,优化建设总量的科学配置,把更多空间用于增加中央政务配套、公共服务供给和绿色生态建设,促进功能布局更加合理、人居环境更加宜居。切实把人口密度降下来,强化人口调控作为核心政策基准的约束、引导作用,坚持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与有序流动,确保人口调控目标实现。

深入推进功能优化和布局优化。持续抓好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为新总规落地的各项工作打头、开路。坚持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总抓手,深入抓、长期抓,不断向纵深推进;坚定不移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腾出更多空间。围绕城市中轴线和长安街两轴格局、沿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以及二环外4个重点片区,加强地区环境和秩序治理,切实提高周边地区业态和景观水平。大力促进功能布局合理配置,加强整体谋划与分类施策,调整优化西单、前门传统商业区业态,促进高品质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深入落实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对口帮扶任务,发挥好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

持续推进产业、业态转型升级。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促进产业业态转型升级上持续下深功夫、细功夫,使产业发展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相一致、相协调。坚持优化“高精尖”经济结构,继续做强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严把产业项目准入关,严格落实并不断完善产业禁限目录,促进区域产业业态升级。加大资源投向调控力度,立足精细管理、精准使用,用好腾退空间资源和“腾笼换鸟”手段,加强优化配置、优中选优,实现资源的更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品质持续提升。

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用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来实现、维护城市的好品质、高品质。深入把握“精”“细”“化”三字要求,以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为抓手,加强精治、共治、法治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河长制、“街巷长制”,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管理机制和措施。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的粒度、频度、维度精细化,坚持“条专块统、管理前置”原则,做实城市管理网格,提高城市“智慧运行”水平,构筑动态、协调、有效运行的城市常态运行保障机制和风险应对免疫系统,推动城市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切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老城复兴。坚持把老城保护与复兴摆在落实新总规的重中之重。加强整体保护,对现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都坚持把“保”的方案作为优先考虑,认真执行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保护规划纲要实施计划,巩固拓展多层次保护格局。坚持把有序实施老城整体保护和复兴作为重大任务,严格遵循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的原则,坚持精雕细琢、用心打磨,切实把老城风韵展现出来。

显著增进民生福祉和改善人居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细致体察群众需求,注重把百姓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晴雨表,认真解读、精准把握、细致工作。坚持从街头巷尾看民生,针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升硬件设施和优化软件服务相结合,精准“靶向治疗”,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让群众生活更便利、居住更舒心。

积极推进规划管理方式和工具创新

紧抓规划实施的关键领域和环节,以科学务实精神推进规划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创新,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全面推行城市设计。科学确定设计单元,高标准、高水平制定好街区设计导则,编制好城市天际线、建筑高度、色彩、公共空间、城市家具、景观小品、牌匾标识、色线指引系统设计,推进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规一体编制、一体实施,为城市建设提供更细致更明确更科学的指导。建立风貌设计审查机制,细致体察人们对城市美的要求,加强重大公共项目、重大商业项目风貌审查,加强第五立面、建筑风格基调与多样化的管控,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周边衔接区域的风貌管理与控制,把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充分体现出来。

纵深推进街区整理。强化诊断分析、细化单元划分、加强街区设计,从业态调整、功能优化入手,扎实推进街区空间优化、设施合理配置、风貌特色塑造、秩序长效管控,促进城市生态重构和复兴。坚持以街区为单元系统推进实施,精心实施好鼓楼西大街、阜内大街、什刹海等试点片区,注重衔接配套,注重提升与整治的紧密协调,注重与群众的沟通互动,不断扩大提升社会效果。

实行城市资产管理。加强资产资源掌控,管好房产、空间等城市资产和历史文化无形资产。对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工程要算好时间账、经济账、效益账,做好政策前期研究和支撑条件平衡。总结用好北京坊、什刹海、金融街、白塔寺等项目探索经验,强化资源精细管理和投向精准调控,优化功能、业态,积极引领各类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带动城市整体价值提升。

强化标准管理。依托全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制定要素目录和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化工作导则,构建从起点到终点可量化执行的工作准则和制度规范。有序推进各类工作标准和规范编制,逐步建立覆盖全领域全环节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结合全区绩效考评体系,建立以规划实施为内容、以工作成效为标尺、以考核奖惩为手段的监督评价工作体系。

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手段。用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逐步整合监控网络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反应迅速、功能完善、敏捷精准的社会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广应用建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集成管理。充分运用传感元件、精确测控等技术手段,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实时监测,确保常态管理扎实可靠、应急管理科学有效。

推进治理机制和政策创新。积极加强“门前三包”、共享单车规范管理等治理措施,以政策创新带动社会风尚转变和人群行为转变。着力重塑社会治理基础,持之以恒做好构建诚信体系和公共责任体系,培育社会组织、提升公民素养、引导城市文化精神和家园意识。探索实行治理创新奖励办法,有效搭建社区共治平台,以“西城大妈”品牌效应带动社会参与,更好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和公众参与热情。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