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锋:为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5)

——2018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宣讲家网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胡智锋院长,一起聊聊文化方面的话题。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主持人:请您具体谈谈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看法。

胡智锋:我认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另一个是世界各国的文化走进中国。世界各国的文化走进中国是中华文化得以丰富、拓展的重要部分。文化是一个包容性的存在,一个有作为和有魅力的文化应该是开放的。所以,第一,我们要打开国门,不断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创造和艺术创造。这项工作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推进。过去我们比较关注欧美等国的文化引进,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而对于南美、拉美、中东等国家,我们相当一段时间忽略了对他们文化的引进,这对丰富我们的文化是不利的。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包容度,来广泛吸纳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不要单一,要更广阔,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丰富饱满。

第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核心还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就是中华文化怎么让全世界的人了解、接受和认同。客观地说,中华文化“走出去”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目前,我们在全世界设了不少站点,比如建了很多通讯社、电视台,我们也在不断向大使馆寄送我们的影视作品。但是目前全世界实际上除了华人,真正让外国人接受的中华文化还相当稀少,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电影。比如《战狼2》,在国内票房和全球的票房都是数得着的。但是这样的作品在北美上映的效果却非常一般。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文化要真正的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元素:第一,要看得懂;第二要在地化,要在本地;第三,要做文化的转移。

首先是语言问题,如果没有翻译,人家不可能看懂;二是字幕效果一般;三是要让本地了解双方文化的人进行翻译和制作,所以最理想的还是译制。一定要翻成本地语言。

第二,一定要想办法让本地人参与进来,变成本地人去演绎,比如让他当一个角色,这就是要做在地化处理。

第三,要进行文化的转移,也就是不能完全原汁原味,要用对方国家熟知的文化去对接。所以,让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要做特别多的转化工作。

主持人:比如我们常看的一些美国大片,他们翻译成中文字幕的时候,经常会有用到中文的成语或者比较流行的语言。

胡智锋:对,那就是他们非常聪明的一点。有中英文对照的时候,你就会看出来哪些是高手,哪些翻译能产生特别漂亮的效果。所以,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件简单的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