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吴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运用

【2018-02】吴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运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共产党执政后必须遵循的、反映党执政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运用,标志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宣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执政目标

执政目标是党治国理政所要达到的愿景。执政目标对党的执政至关重要。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执政目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执政目标清晰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宣示了党的执政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有近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性目标,是一个连续、连贯的整体:近期是从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期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执政目标务实理性。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党原来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提前15年实现。作出这一调整,是有充分依据和把握的。

执政目标催人奋进。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那时,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我国作为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成为现实。这样宏伟的目标令人憧憬,催人奋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示的执政目标,体现了全党意志,反映了人民心声,必将极大地振奋党心民心,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执政理念是关于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理性认识,是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并以此指导党的一切执政活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表明,党执政为了人民,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之所想,政之所向。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把人民的向往变成现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离开民生空谈民主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必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使发展更有动力、更可持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顺应民意、保证民主、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执政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四个全面”执政方略

执政方略是执政党为实现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所选择的一种关乎全局的宏观思路和战略策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新形势下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执政方略。

“四个全面”构建施政框架。“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都是治国理政的重点方面,必须紧紧扭住不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是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的基本途径。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刻而重大的国家治理变革。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执政成功的关键“密码”。“四个全面”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协调性的施政框架,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动力机制、制度基础、政治保证的有机统一。

“四个全面”解决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 新时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四个全面”执政方略是我们党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法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质量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保证国家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防止发生“霸王别姬”。

“四个全面”蕴含科学方法。“四个全面”创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哲学层面,“四个全面”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体现了统筹兼顾的要求,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运用。

完善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执政方式

执政方式是执政党运用政权的力量来治理国家的模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党的执政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提升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党如何实现科学执政,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历史上,以党代政、党政不分都导致了权力过分集中,而党政分开又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化解这一症结,必须有新的视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念上澄清了党政关系的认识误区,特别是澄清了什么是党对国家政权的科学领导。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就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 ,党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这些论述为新时代提升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提升党执政的民主化水平。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 民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在制定大政方针过程中,坚持在人民内部进行广泛协商,把各方面的真知灼见都运用于治国理政,使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得益彰。

提升党执政的法治化水平。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准。执政党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能否做到依法执政,将自身的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执政方式的法治化,不仅带领人民制定法律,还带头遵守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为全社会做表率,这必将促使国家治理的其他主体在从事治理活动时依法、依章办事,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外部执政环境

执政环境是影响党的执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或条件的总和。外部执政环境,指执政党所处时代的国际因素或条件。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外部执政环境,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课题。

高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着力:政治上,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使中国站在道义和舆论的制高点上,有利于改善党执政的外部环境。

提供担当历史使命的坚强执政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经过长期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没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华民族将是一盘散沙。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来充满自信、绝不回避退让,系列重要讲话万变不离其宗,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无论哪个领域、哪方面工作,无一不是从加强党的领导抓起,最终落脚在强化党的建设上。

党的领导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对人用好人、树立鲜明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只有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刻不停顿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具有坚不可摧的执政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