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5)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及发展战略,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使命。坚持正确方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保持高度政治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正确方向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文化建设,这是事关文化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先进文化,要坚持不懈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大力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宣传这一思想的重大贡献、历史地位、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人们提高认识,确立高度的思想情感认同和政治理论认同。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世界优秀文化的弘扬、继承、发展、借鉴之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方向。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为文艺建设指明了方向,强调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文艺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们党明确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方向,并进一步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无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无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展开,无不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文化建设要以体现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以服务群众为价值目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文化建设成果的根本标准。更加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