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6)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及发展战略,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使命。坚持正确方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保持高度政治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繁荣发展文化的重要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我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方针得到了重新肯定和大力发扬。一方面,这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在历史上,凡是这一方针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文化建设就呈现出生动活泼、百花争艳的局面;凡是这一方针不能得到贯彻落实,文化建设就受到阻碍甚至摧残。另一方面,这也是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要求。作为精神生产,文化建设更多时候是一种创新劳动,是个体创新和群体创新劳动的结合。其中个体创新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创新必须发扬艺术和学术民主。在艺术创造上提倡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在学术理论上,提倡普通观点和学派的相互尊重、相互切磋、自由争论、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坚定不移地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也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弘扬主旋律,形成正确导向,就是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倡导多样化,就是要尊重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客观分析、正确对待利益多样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的现实,通过体制、观念改革积极营造文化创新的氛围。既要善于求同存异,也要善于标新立异,最近提出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提倡不同观点、不同流派之间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同志式的批评和反批评。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需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的相互关系,需要实现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的统一。

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灿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有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现代科技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另一方面,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充实。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