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

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

——中国古代政德修养思想的历史价值

摘要:中国古代政德修养思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为官从政者的某些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理想境界,历经几千年的历练凝聚,仍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全国两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并就新时代的“政德”作出深刻阐述,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政德课。政德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官员考核的首要标准,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中国古代政德修养思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为官从政者的某些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理想境界,历经几千年的历练凝聚,仍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忠信爱国、以民为本,恪守从政为官政治规范

忠信爱国、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为官从政的根本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忠信”一词含有“忠”和“信”两个意思。“忠”者,强调中正不邪,至公无私,诚实无欺,尽心竭力之谓也。“忠”要求每一个官员,都要有牢固的爱国思想;“信”,五常德之一。孔子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为官者更是如此。一个官员只有讲信用,才能取得成就,完成任务。可见,“信”,是居官之本,也是政事之本。总而言之,“忠信”是重要的官德。“忠”和“信”两者缺一不可。一个官员,必须讲“忠信”,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忠于民族;既要对上诚实,不欺上、不瞒上,也不能欺下,要取信于民。

“仁”是儒家官德思想的灵魂。“仁”的核心理念是“爱人”。为官者的“爱人”主要体现在爱民上。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先秦思想家们就提出了“民本”思想。《尚书·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语。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历代统治者都对入仕前的学子和从政后的官吏不断灌输“民为邦本”的思想,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爱民之心,有顺民之意,还要有惠民之实,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清正廉洁、修身正己,涵养从政为官道德境界

“廉者,政之本也。”廉是为官者的基本品德,也是赢得百姓支持的重要条件。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古代的清廉俭朴教育主要围绕清廉、节俭、公正三个方面展开。清廉是官员的第一要务,不论官职高低,都要为政廉洁,只有做到清廉为官,才能自觉抵制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要做到清廉,生活必须节俭,节俭是清廉的基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崇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廉洁是公正的基础,公是国家、是人民,廉洁了就会生公心,有公心了,才能行得正,才能发扬社会的正气。

在古代的德治体系中,“为政以德”是根本内涵,“清廉勤勉”是基本要求。为达到“为政以德”和“清廉勤勉”,古人认为需要从官员的自身入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的提升来实现德治,具体来说就是“修身正己”。《大学》中著名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套完整的修身正己路径,也是历代官员保持自身德行的必修功课。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