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中国崛起超越大国对抗逻辑
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从未放弃以大国对抗的旧有逻辑对待中国的发展。在新近提出“锐实力”之前,针对中国的各种软实力攻势从来就不罕见。在对华“唱衰论”近年来日渐失去市场的情况下,形形色色的“陷阱论”“责任论”层出不穷。无论预言国强必霸、必有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还是强调中国应承担更大责任的“金德尔伯格陷阱”,最终目的无外乎都是在减轻美国自身压力的同时,尽可能迫使中国承担与自身能力不符的国际责任,最大限度迟滞中国的崛起进程。对此,中国在扮演好全球发展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角色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在超越大国对抗逻辑的基础上确保自身正当权益。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复兴不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参照物,而是沿着自身既有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展开。中国的“和”文化传统和近代以来深受列强欺凌的惨痛经历,都使中国对和平发展环境倍加珍视,摒弃国强必霸的西式对抗思维势所必然。另一方面,在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国际力量对比已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一个美国难以再随意任性的世界逐渐形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也都应准备好迎接一个没有霸权存在的世界。就此而言,超越大国对抗的旧有逻辑,还意味着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格局拥抱一个崭新世界。20世纪已经过去,西方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旧有思维、行事方式和世界观都在随之没落。我们则有足够自信和能力,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人民一道去迎接和拥抱一个没有霸权主导、全球化、多元化的崭新世界。
(来源:《环球时报》2018年3月12日)
王文:“债权帝国主义论”不值一驳
近期,一种冠以“中国债权帝国主义”的论调逐渐在国际场合流传起来。“债权帝国主义论”很精准地迎合了国际社会一些人的想象:中国虽没有重复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道路,却在以新的方式塑造着国际霸权。可以想象,类似论调会加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猜忌,干扰相关项目,尤其是那些以开发性金融为主要操作方式的大项目的推进顺畅度,甚至有可能会升级为下一轮“中国威胁论”的主要逻辑。“债权帝国主义”说法的核心论据是,以欧盟国家的“债务警戒线”来衡量“一带一路”国家的债务状态,进而批判中国利用重债对穷国谋利。事实上,这种标准不适用于新兴经济体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以近年来经济增速稳定在7%左右的斯里兰卡为例,中国贷款建设汉班托塔港区将使斯里兰卡经济如虎添翼。面对“债权帝国主义”等貌似有理、实则拙劣的诸多抹黑中伤,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势必要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心理准备与战略安排。第一,要以建设“百年工程”的持久耐力推进“一带一路”。诚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百年工程”,“一带一路”也要放眼长远。目前中国人投资参与的那些“一带一路”工程与项目,会在未来接受当地国民的评判。而这些评判的好坏将直接建构未来中国的口碑、品牌和信誉。只有真正造福于当地,出现一个又一个中国人造的“百年工程”,那些当下所谓欠的“债务”才会被当地人视为值得。第二,要以打造“经典案例”的攻坚精神推进“一带一路”。做好“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将会产生事实胜于雄辩的有效舆论引导作用。粗放化的贪多求全不是当下“一带一路”的要务,而是需要精细化地聚焦。比如对于中巴经济走廊、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项目,要整合政产学研资源,团队作战,打造精品工程,形成示范标杆效应,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国际舆论。第三,要以“先易后难”的工作节奏推进“一带一路”。推进“一带一路”积极态度代表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取心,但不能形成中国是在上门推销或兜售的国际印象。过去4年多已充分证明“一带一路”是中国人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优质公共产品,中国应有充分自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