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褂:百余年来的“角色转换” (2)

白大褂:百余年来的“角色转换” (2)

摘要:医护人员被称为“白衣战士”,“白大褂”是这个职业的代名词。其实,白大褂穿在医生身上不过百余年,却经历了从自身防护到保护病人的“角色转换”,引发了从“隔绝细菌”到“可能传播疾病”的激烈争议。

3

手术服为何选用蓝色或绿色

象征着圣洁、权威的白大褂,作为医生的标志性服装,不过百余年历史,成了这个职业的代名词。曾有一项调查显示,约80%的病人认为,医生在日常穿着外再套上一件白大褂,看起来才像医生。

如今,包括美国、中国等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医学院以及一些与健康相关的学校,在学生毕业时会举行庄重的白大褂授予仪式,以此象征他们医学事业的开始。

但实际上,现在医生的“白大褂”并不只有白色一种,不同科室或部门的制服颜色有着很大差异,像儿科或精神科医生,通常选择温馨的颜色,如淡粉色、浅紫色等,利用色彩对心理的影响,消除他们对白大褂的恐惧感。有研究发现,白大褂容易引起一部分患者的焦虑,他们在医院测量血压比在家中的读数要高,这种现象称为“白大褂综合征”。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是指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呈现诊室中所测血压始终增高,而在诊室以外环境测量时日间血压不高,同时动态血压监测正常。除去器质性疾病,研究人员认为,医务人员测压对病人有“加压素效应”,可能与患者产生的应激反应与警觉反应有关。

不仅如此,现在医生在做手术时也不再是穿白大褂,而是蓝色或绿色的大褂。这是有原因的。医生一直穿着白色的手术制服,直到有一天,一名医生手术时把视线从红色的血液转去看白色制服时,突然出现视线模糊的状况,甚至看到了绿色的脏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叫做后像的视错觉,即长时间看一种颜色,当转移视线看别处时,会看到与刚才那种颜色的互补色,即色环中180度直线连接的两种颜色,比如红对绿、蓝对橙。

由于手术时外科医生神经紧张,高度集中注意力紧盯着红色的人体器官。如果他们突然看向同事的白衣服或者白色的墙壁,就会看见蓝绿色的“幽灵”,比如在同事的白大褂上看到一条绿色肠子……这些蓝绿色的后像会影响外科医生的视觉和判断,对病人来说十分危险。当人们明白了互补色的原理后,就再也不使用白色的手术衣了。蓝色和绿色是人的内脏以及血液颜色的互补色,所以现在的手术衣和手术室都采用这两种颜色,不仅取消了视觉影响,而且还能放松心情,重新获得对红色的辨认力,毕竟这是一种能让人心情愉悦的原谅色。

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起,外科服装已经基本达到现代的状态,医生们头戴布帽和口罩,穿短袖V领上衣,配纯棉或者涤纶布的裤子,外面套一件手术服,这套制服最初被认定为“外科绿”是因为它的颜色,后来被称为“刷手衣”,其设计简单,目的是最小程度的减少污染物隐藏几率。如今,任何由短袖衬衫和裤子组成的医用制服都被称为“刷手衣”。由于刷手服材质舒适,很多医生也会当做日常的工作服,穿在白大褂里面。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病人都喜欢医生穿白大褂,但大多数医生更喜欢其他衣服,如刷手衣。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值班时都会穿这种衣服,爆红美剧《实习医生格蕾》里面,放眼望去都是穿着刷手衣忙碌的医护人员。

白色是医院的代表色,但并非所有的医疗工作者都能穿白大褂,这在中国似乎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在美国白大褂只有在该医院注册的医生才可以穿着,访问交流、进修学习的医生都没有资格穿,这其实也是对医生的尊重和对患者的保护。

随着审美的进步,以前超级肥大的白大褂逐渐被抛弃,大部分医院提供的都是裁剪合适、有质感的白大褂,还有的在口袋部位绣上医生的科室、名字等,更加便于医患沟通。

4

白大褂“退役”争议

至今未停

医学技术发展至今天,白大褂已经不再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曾因有效隔绝细菌而功勋卓著的白大褂,在一百多年后又遭到“可能有助于疾病传播”的质疑。因此,连医生是否应该继续穿白大褂,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争议。

反对方指出,白大褂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保护医生,将病原体进行基础的隔离,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有细菌、病毒吸附在白大褂上,再接触其他患者时,有可能将白大褂上的病原体传递给患者,造成院内感染。而拥护者则认为,白大褂这种传统穿着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能让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感,改善医患关系。

其实,为了防止“超级细菌”(MRSA,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蔓延,早在2008年,英国医生就已经告别了白大褂,改换成蓝色短袖装。英国卫生部门称,调查发现,白大褂的袖口极易成为传染病菌的滋生地,一些男医生的领带很少清洗,却天天佩戴,大量病菌在领带上繁殖,极易造成交叉感染。为此,英国卫生部门出台了《医生工作着装规范》,禁止医生在工作场合佩戴领带及腕表、穿着长袖上衣包括白大褂,而是改穿蓝色短袖衫,材质独特,能快速变干并有效抗菌。

美国医学会也曾在2009年试图彻底禁止白大褂,但遭到了医生们的坚决反对,最终以“还需要更多研究”为由否决了这一提议。埃默里大学的传染病专家表示,美国的传染病控制机构目前没有推出类似的着装限制,因为现在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医护工作者不打领带或不戴首饰可以降低院内传染疾病的风险。如果医生和护士没有认真、充分地洗手,对病人造成的传染风险更大,洗手才是医院控制病菌传播的关键。

2011年,以色列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者分别进行了研究,但是得到的实验结果并不一致。通过对白大褂袖子、腰部和口袋进行的抽样调查,以色列研究员发现有一半的检测样本中含有至少一种病原体,63%的制服上含有潜在的危险细菌,其中11%的细菌能够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可引起肺炎、血液感染,如葡萄球耐药菌感染等。而美国的研究员针对100名医生进行了试验,其中,穿短袖和长袖的各占一半,研究人员从他们的手腕、口袋、袖口上提取了细菌样本,结果发现,在工作8小时后,两组医生身上携带的细菌数量相仿。根据上诉研究结果,由于样本量有限和研究的局限性,目前尚无法对白大褂是否可能造成患者感染下结论。

域外传真

德国

白大褂必须天天洗

身上永远整洁笔挺的白大褂,成了德国医生的标志。按规定,德国医生的白大褂必须每天换洗、熨烫。

德式白大褂面料厚实且挺括,上面设计了三个口袋,可固定听诊器、放记录本和笔等。袖口还有一定的收口,可保护医生的衣服不被弄脏,也便于洗手。如果在住院部工作,白大褂里面还要穿一件医用T恤,必要时方便露出手臂。手术时,医生则须换上手术服,出手术室时,外面套上白大褂。

柏林夏里特医院是欧洲最大的教学医院,这里要求医生的白大褂必须保持整洁,每天换洗。为此,每位医护人员都准备了至少3套白大褂和裤子,防止每天在与患者接触时,白大褂成为传播疾病的源头。

为了防止白大褂清洗不干净,德国医院一般会请专业公司为医生清洗白大褂。每天晚上,清洗公司把放在每个科室清洗间的衣服运走。洗衣前,先杀菌;洗衣时,必须使用专业清洁剂,用面料可承受的最高温度洗涤;洗完后,再用烘干机烘干,熨烫好。第二天一早,清洗公司把衣服运回医院,派发到医生的衣帽间。医护人员到医院后,必须先换上清洁的白大褂、裤子和白色的德式医用拖鞋,双手消毒,然后才能进入病房和诊室。

不光是大医院要求天天换洗白大褂,在德国一些只有一两个医生的小诊所也是如此。此外,德国卫生部门对医生的着装规定还有很多,如医生午休就餐或外出时必须换下白大褂,出现污渍后应立即更换等。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