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一份情

两代人一份情

摘要:贫困,是施荣怀少年时代对生活的深刻印象,而他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家庭经济条件发生了改变。

当记者向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会长施荣怀发出“与改革开放同行”栏目采访邀请后,他爽快地应允了。见面时,他表示,之所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是因为“对改革开放感受特别深”。

从一顿饭的窘境谈起

“我们家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许是有太深刻的体会,一开口,施荣怀就紧贴主题娓娓道来。施荣怀的父亲施子清是全国政协的老委员,也是香港知名企业家。施荣怀兄弟4人各自发展事业,并都是全国或地方政协委员。但是,早年落地香港时,施家却是一穷二白的。“上世纪50年代末,我父亲从家乡闽南到了香港,当时本准备借道香港去菲律宾投奔亲戚,但各种原因,没有去成菲律宾,就留在了香港,这一留,就是60年。”

“父亲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后来又学中医,开过小药房,也开过小工厂,但总体说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没有脱离经济困境。”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施荣怀清晰地记得,上小学4年级时,开学几十块钱学费,就难住了父母;还有一次,因为连续几个月交不起房租,租住的房子被贴了封条,一家人只能流落在外,那一年,他读初一。

贫困,是施荣怀少年时代对生活的深刻印象,而他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家庭经济条件发生了改变。施荣怀说,大约从1978年开始,父亲逐步到内地做生意。“最初也是在摸索,所谓的‘皮包公司’一词,就是那个时代开始流行的——皮包里装着企业的执照、文件,没有什么钱,也没有实力,就这样去内地谈生意。”施荣怀说。

由于公司并没有真正的员工,已经上高中的施荣怀,放假时总需要帮父亲打零工。高一暑假,他陪父亲去广州出差时,遭遇了一顿饭的窘境,更是让他刻骨铭心。

“那是1978年,我陪同父亲去广州拜访客户。原本,要请合作单位的两个人用餐,到了现场,发现来了一整桌人。”施荣怀说,那个年代,国家穷,大家都穷,他们父子也穷。计划吃饭的人数改变了,预备好的饭钱不够了,那时还没有信用卡、手机,怎么办呢?“开餐后,父亲悄悄跟我说,快出去找到电话局,给妈妈打电话,请她想办法联系她广州的朋友,借100元钱以解燃眉之急。我跑出去,打电话、借来钱,总算没有出洋相。”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进,施家在内地的生意迅速好起来。“1978年,我们还因为一顿饭发愁,1982年,家里就有条件送我去美国留学了。但毕竟时间短,条件还不是特别好,那一年,我哥把唯一能留学的机会让给了我。”

当年一心想当科学家的施荣怀,在美国攻读化学专业,1985年毕业时,考虑到家族企业还急需人手,我开始帮助父亲打理生意。“那时候公司也就五六个人,在写字楼里租用二三十平方米的办公场所。”

四十年的亲历

施家的第一桶金,是做纺织原料的进口贸易。“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很多物资需要进口。特别是价廉物美的化纤产品,是市场的抢手货。我们从日本、韩国以及台湾把化纤产品买进,再卖到内地来。后来,内地逐渐能生产化纤产品了,我们又开始卖纱线等原料,并设立工厂加工成品。”那些年,施家先后在崇明岛、无锡、湘潭、泉州等地开设工厂,生意红红火火,“享受着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

跟随国家快速发展的步伐,施荣怀还见证了这40年的变化。比如纺织产品,中国由最初的进口国,已经发展成为出口国。“与40年前一样,我们做同样产品的贸易,方向却与当年是相反的——由当初进口变成了现在的出口。”

除了贸易上的变化,施荣怀笑谈自己“跑”了几十年内地,早已今非昔比。1985年来北京谈生意,作为港商,他只能住华侨大厦、建国饭店等有限的几家涉外酒店,那时候北京也不堵车,因为街道上根本没多少辆车。更鲜有穿西装的人。偶尔有内地的合作伙伴来酒店找他,谈完事儿后,会借房间里的浴室洗个澡再走。如今,不仅北京,国内很多中小城市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当年从香港到广州,各种转辗,颠簸过几个小时的国道,坐过一夜船,甚至还坐过飞机,而现在,高铁开通后,48分钟便抵达。别说这咫尺之地的珠三角了,笑称“内地哪里都去”的施荣怀说,去年自己曾开车从江苏南京出发,沿着高速公路经过安徽亳州又到河南洛阳,穿越几个省,当天便到达。返港时,因为天鸽台风影响,航班大范围取消或者延误。施荣怀从洛阳乘坐高铁,9个小时后顺利抵达深圳,过关回到香港。“硬件最能见证改变。”他说。

“我记得小时候在香港,如果去国货公司买东西,意味着去买价格低、质量差的产品。但现在,谁不用国货呢?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强国。”与此同时,作为中华厂商会会长的施荣怀也坦言,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北上,在珠三角地带广开工厂,发展制造业,这些被称为“厂佬”的港商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见证人和贡献者。“很多香港的富裕阶层,都是

这样起步的。”

现在该总结未来该展望

国家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施荣怀眼里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我们这40年,路是走对了。”这句话,发自他的内心,也是施家父子两代人一直深信不疑的。“我在香港土生土长,亲历改革开放40年,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无比认同。”

在施荣怀眼里,改革开放带给内地的变化,硬件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一直在改变。“我想对香港年轻人说,要改变保守的想法,不然会被远远落下。”跑了40年内地的他,尽管比较了解各种发展变化,也常会感觉自己跟不上内地朋友思维的灵活和速度。“特别是近10年,更是如此。很多工作走得很快,而且走得很稳。”

施荣怀说,当年,相比于内地,香港比较优越。有些人为了改变生活往外闯,享受了改革的红利;还有一些人,安于现状,并不愿意来内地,对改革开放或许没有什么体会。

“可能越没有赶上的,今天就越落后。所以,我认为,40年了,我们该好好总结,好好宣传。一方面,这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我认为香港功不可没;但换一个角度,国家给香港的也足够多,香港应该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不能光吃老本。”施荣怀说,眼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个窗口,也是平台,更是试验田。香港应该好好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继续稳固金融和专业服务中心的地位,乘势发展。“在总结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展望,相信留给后代的下一个40年,会更加伟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