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发展不平衡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发展不平衡

摘要: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是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世界。在此过程中,中国不是在简单强调“南南合作”,而是志于打破存在于国际关系中的各种鸿沟和隔阂,推动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愿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当前,全球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显著。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

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世界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理想。“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追求。《礼运·大同篇》将理想的治理状态描绘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行“为公”的“大道”,成就“天下大同”,在《春秋公羊传》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它设想了“三世”之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经典反复传颂“天下大同”的“太平世”理想境界,它建构了一种强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支撑起中华文明的精神结构。

当代中国的很多行为,仍可以从这种精神结构中找到解释。1956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展开对非洲援助的时候,国内工业化才刚刚开始,内部物资匮乏,民众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向非洲派出工程队和医疗组,送去了大米和器械。由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成为中非友好关系的一个显著标志。1971年,也正是在非洲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抬进”了联合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积极促和平、谋发展,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习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庄严宣告:“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中国引人注目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传统“天下大同”理想的再次闪光。今天的世界仍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而在其贫困背后,则是有欠正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长期以来主要由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所主导的世界秩序,虽然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基本的安全,但也无法克服两个显著弊端:其一,西方主导的架构有其自私性,不能很好地平衡强势者与弱势者的利益,无法体现国际公平,西方一些国家实际上是国际社会中的特权阶层;其二,西方国家如今普遍出现衰落趋势,领导能力和领导意愿都已表现出不足,这进一步迟滞了世界现实矛盾的解决。

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是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世界。在此过程中,中国不是在简单强调“南南合作”,而是志于打破存在于国际关系中的各种鸿沟和隔阂,推动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愿景。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