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以设计产业为核心打造城市副中心标志性产业集群

【2018-04】以设计产业为核心打造城市副中心标志性产业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需要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致公党北京市委高度关注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以市委主委研究课题的形式,组织规划、产业、设计等相关领域的党员,对城市副中心发展中的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和产业转型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度调研,提出了大力发展设计产业,在城市副中心形成标志性产业集群的建议。

发展设计产业符合城市副中心定位要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副中心要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指示精神,蔡奇书记、陈吉宁市长在通州调研时提出“以高度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承载了北京“刚柔并济、山水相依”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历史,极具传承价值。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让运河文化“活”起来,对于城市副中心发展尤为重要。以大运河(历史文化传承)+环球影城(文化+现代科技—设计之都)+宋庄(艺术家群落)为主题,打造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文化品牌,有利于实现副中心的功能定位。设计产业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产业,具有轻资产的典型特征,对硬件设施等产业要素没有过多要求,短期内易于完成人员结构调整、技术发掘和产业升级,符合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定位。发展设计产业既能承接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还能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要求。

北京“设计之都”的基本情况

设计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6年,北京设计产业收入超过2100亿元,专业机构2.3万家,从业人员25万人,已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十二五”期间,北京设计产业总收入增长47%,年均增长13%,实现利润增长39%。人均创收110万元,是全市第三产业人均创收16.92万元的6.5倍。其中,建筑与环境设计收入占总收入的68%;视觉传达设计收入占总收入的28%,年增长率达到46.1%,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成为了北京设计产业的优势领域。目前,海淀区、西城区在网络游戏、数字出版、动漫、工业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具有发展优势;朝阳区、东城区在传媒、演出、影视制作、会展、广告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全市创意与设计类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培育了一批科技文化融合的领军企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拉动了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设计之都”建设掀开新篇章。2012年,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发布了《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2013年、2015年的两届创意城市北京峰会,85个创意网络成员城市的200余位代表签署了《北京议程》《北京宣言》《北京共识》等重要文件。首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感知中国·设计北京”展览,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北京建立全球首个“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北京“设计之都”的品牌影响力和价值传播力迈上新台阶。

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以来,通州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目前,通州区企业总量约8.5万户,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939.9亿元。通州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4.2∶50∶45.8调整为2016年的2.5∶45.7∶51.8,实现了由工业经济为主体的二三一结构向服务型经济为主体的三二一结构的转变。

通州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持续增强。中关村通州园下辖商务园、经济开发区、永乐开发区、聚富苑园区、星湖科技园、光机电基地、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物流基地、金桥基地等12个产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76.95平方公里。已累计完成土地一级开发面积29.83平方公里(不含代征),占总规划面积的69.9%。运河商务区面积16平方公里,是承载北京中心城区商务功能疏解和区域高端商务功能聚集的重要载体。通州文化旅游区规划面积12.05平方公里,已引入世界三大主题公园之一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4.6平方公里,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项目在此落户。通州国际种业园区是纳入中关村的唯一的农业园区,享受中关村国家科技自主示范区政策。

目前,通州区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产业退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通州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以光机电基地、台湖高端总部基地为代表的产业园区。但是在产业疏解方面,仍存在一般制造业退出政策机制不完善、企业退出后资源如何统筹利用、工业大院整治以及企业清退后村集体短期收益下滑等现实问题,影响到了产业疏解的客观效果。二是产业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产业存在科技含量不高,知名品牌不多,创新能力不强,领军型人才稀缺,资源要素对产业发展支撑不够、产业发展集约程度偏低等现实问题。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结构占比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方面形成的税收和财政效益与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目标尚有较大差距,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高精尖”准入门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引进方面,还存在招商统筹不够、准入标准不清、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要将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单位产值能耗、生态环境相关指标和投入产出效果等设定为产业准入标准,明确“高精尖”要求,统筹产业项目引进。

形成城市副中心标志性产业集群的建议

以需求为导向,打造“设计之都”新平台。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方案,未来城乡建设将从扩张性发展向城市更新进行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将对设计产业带来重大机遇,副中心应围绕“设计之都”新平台建设开展研究,以北京地区国家级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设计机构未来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前进行产业布局。要围绕城市副中心设计产业发展对规划空间的需求开展研究,针对大型设计集团、新锐设计师工作室、设计产业上下游企业及关联机构发展要求,以及开展国际化创意设计中外交流与合作需求进行调研。以通州区现有获批规划空间和工业大院产业疏解腾退空间为基础,有序推动标志性设计产业集群发展,塑造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品牌和创新品牌,为城市副中心“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形成提供支撑。

以创新为指导,健全“设计之都”生态链。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为依据,在城市副中心精心打造“设计之都”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系统,营造符合设计产业集群发展的氛围,吸引中心城区高端设计资源向城市副中心集聚。搭建引领时尚发展的设计服务平台,从西城、东城经传媒走廊,将时尚设计辐射延伸至城市副中心。引进行业促进机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搭建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高端制造业建立研发设计创新中心,为设计创新提供全流程服务。引导通州区现有农业园区转型升级为农业创意特色园区。

以空间为坐标,构建“设计之都”产业集群。在空间布局上,盘活存量、用好疏解腾退的空间增量,构建五个设计服务标志性产业集群。一是推动中央和市属建筑设计领域优势单位在台湖高端总部基地建立建筑设计产业集群,将北京住总集团设计研究院规划在建的12.85万平方米科研楼及周边区域建设成为北京设计服务核心区;二是利用运河商务区建立环境设计产业集群;三是在环球影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区周边区域内,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产业集群;四是在光机电基地建立产品设计、电子竞技产业集群;五是对接国际传媒大道东延,在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立时尚设计产业集群。

以国际活动为载体,加强“设计之都”国际合作。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中国设计红星奖评选活动和北京国际设计周等重大国际活动带动城市副中心发展,搭建设计产业中外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与全球设计产业的合作。对接全球中心城市,开展以设计和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创意全领域合作,吸引全球顶尖设计机构、先进技术和人才在城市副中心落户。参考赫尔辛基的模式,与友好城市签署设计、创意领域的合作备忘录,拓展城市间的合作内容。

以规划为抓手,推进“设计之都”区域统筹与协作。在设计产业培育过程中要通盘考虑不同设计产业集群建设的时序问题,对集聚区建设主体、融资方式和先行启动项目进行有序规划。根据设计产业不同领域产业规模和经济贡献度,先行启动建筑设计产业集群建设示范项目。以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比翼齐飞”为目标,建立有效的区域设计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提升区域发展质量,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以产城融合为目标,完善“设计之都”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配套服务保障体系。协调好居住、就业和公共交通关系,加强区域通勤保障能力。设计产业人才流动性大,应围绕产业发展特点,建立适合设计产业发展的、“以租为主、职住平衡”的住房和配套的医疗教育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