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
我国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与宪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现行宪法是全国人大于1982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而制定的。宪法修改是宪法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都是发展宪法的方式。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深刻反映了法治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修改宪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集中全党智慧,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进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扣新时代的实践要求的重大思想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修改宪法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探索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我们既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坚持以宪法的“人民立场”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有针对性地既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法治理论问题,又破解了一系列重大法治实践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辟,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凝结。实践证明,中国的法治建设没有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法治理念和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进行法治建设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关系依法治国全局、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位一体”推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就是依宪治国。这是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动选择,开启了以法治方式塑造国家、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新篇章。
第三,修改宪法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次修宪把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融入到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确认了宪法法律在国家各领域建设中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有利于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宪法第二十四条增写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相一致。宪法修改有利于更有力地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宪法提升到新的高度,更好地发挥宪法在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根本法作用。
第四,修改宪法有利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依法治国方略确立以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40年的辉煌历程之后,改革开放仍然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到了新的历史关头。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通过修改宪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宪法修改紧扣全面依法治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契合点,体现了立法与改革的相得益彰,有利于形成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宪法修改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始终是改革开放推进的有力保障。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