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党的人

一辈子做党的人

——追记北京卫戍区某干休所离休干部周智夫

摘要:暮春时节,北京卫戍区某干休所,在一间再平凡不过的房间里,《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党员必读》《新四军歌曲》等书籍整齐地摞在床头。

周智夫同志生前在干休所阅读报纸。姜东军摄/光明图片

暮春时节,北京卫戍区某干休所,在一间再平凡不过的房间里,《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党员必读》《新四军歌曲》等书籍整齐地摞在床头。

房间曾经的主人叫周智夫,是一名有着75年党龄的老军人,曾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因战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1955年被授予解放奖章、独立自由奖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1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享年94岁的周智夫一辈子一直在干一件事,就是始终不忘初心、对党忠诚,以赤胆忠心践行爱党信党跟党走的铮铮誓言。

“只要革命需要,我愿意把生命献给党”

“他的右胸下部有个10厘米长的凹陷,是在战场上留下的。”周智夫的妻子娄淑珍已96岁高龄,她是周老这一生最坚强的后盾,更是他一辈子投身革命的见证人。

1946年4月,周智夫担任新四军淮北七分区独立四团二营四连党支部书记,在安徽濠城外阻击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被一颗子弹击中左肩、贯通右肺,情况极其危急,生死悬于一线。

“他的战友们用担架抬着他突破封锁线,在枪林弹雨里辗转7次进行治疗,终于把他救了回来。”回忆起那段往事,娄淑珍如今还揪着一颗心。那次战伤,周智夫右肺切除近三分之二,右侧第六根肋骨被摘除。

“当年战斗环境那么恶劣,党始终没有丢下我,没有党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子。”每每想起这段经历,周智夫总是眼角泛着泪光,甚至在弥留之际仍对儿孙们反复提起。

“他过去经常唱革命歌曲,特别打动人。”娄淑珍讲着讲着就唱了起来,唱着唱着,泪水就溢出了眼眶。

从连队指导员到医院副政委,周智夫当了一辈子政工干部。在他投身革命的75年,经历10余次部队整编、4次跨省调动、20多次岗位变换,常常家庭和工作刚安稳下来就需要搬家。“革命军人四海为家,党叫咱干啥就干啥”,每次调动,他总是二话不说带着一家人背起行囊及时报到。家越搬越远,环境越换越艰苦,任务越来越重,他的工作却越干越出色。在周智夫的档案中存放着他手写的《历史思想自传》,里面有这么一行字力透纸背,“只要革命需要,我愿意把生命献给党”。

经历过战争风雨考验的周智夫,深知和平不易,他深深爱着这个自己为之浴血奋斗的国家。2016年8月的一天,在新闻里看到周边某个国家再次挑起事端,90多岁的周老紧紧握着上门巡诊的卫生所所长张杰军的双手,愤慨地说:“如果国家需要,军队需要,我还想上战场,你们年轻人要主动请战。”

“虽然走不动了,但还想听听党的声音”

在周智夫房间的窗台上,整整齐齐放着他的放大镜、助听器和笔记本,“这是姥爷学习的‘三件宝’,每天都要用。”周智夫的外孙周洵说,周老最爱读的就是党报党刊,每天按时听广播看新闻。

然而,晚年的周智夫因病吃了很多苦,胃下垂、冠心病、双耳听力下降,加上身患骨质疏松多年,甚至咳嗽一声都可能导致骨折。但这些都未能阻挡他对学习的热爱,一次小女儿周卫华看到父亲躺在床上吃力地读报纸,心疼又不解地问:“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又不好,还学个啥?”周智夫认真地回答:“不学习咋进步?人不能越老越糊涂。”

“我虽然走不动了,但还想听听党的声音。”一向节俭的周智夫自费1万多元买了助听器,单位组织的学习文件、政治教育、党课辅导,他从没落下过一次,每次都戴着助听器竖着耳朵听,生怕漏掉一个字。

在2016年5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集中学习后,周智夫的一次请假让干休所政委姜东军至今记忆犹新。那天课后,坐在第一排的周智夫没有退场,姜东军感到有些奇怪,便上前询问情况。“姜政委,我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周智夫佝偻着腰停顿了片刻,有些吃力地说,“我今天来向你请个假,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党课教育了。”

在干休所,周智夫是有名的党课积极分子。“周老常说过组织生活就像过日子一样,每次都要认认真真过。”姜东军深受触动,“这样一位老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精神境界让我十分钦佩。”

即便请了假,周智夫也没有放松学习。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向干休所要来辅导资料。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因多处骨折而卧病在床的周智夫让家人把他抬到客厅,从头到尾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那些天,他拿着放大镜反复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

“自己苦点没有啥,少给组织添麻烦”

“公家的便宜一点也不能占。”在大儿子周华的印象中,无论是在职时还是离休后,父亲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也总是这样教导儿女们。

在亲人和同事眼里,周智夫干什么工作都是组织第一、国家第一、单位第一。干休所卫生所原所长张成富是周智夫20多年的老朋友,他记忆中的周智夫向来是“自己苦点没有啥,少给组织添麻烦”。

每当分配住房时,周智夫总是谦让。20世纪80年代初,周智夫一家人与另一家人挤在一间小面积的两居室里,条件非常艰苦,几次换房机会他都让给了别人。1984年,周智夫等一批离休干部按计划要搬进新干休所,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人都不愿意搬,但周智夫主动领取了房间的钥匙,他说:“只要能为组织分忧解难,我住哪都一样。”

“父亲常说,是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要用这一生去报答。”坐在父亲生前住的房间里,二女儿周卫平一边回忆一边熟练地叠好父亲那早已洗得发黄的军装。周智夫那一身军装,一穿就是30余载,儿女们想给他添置新的,他始终没有同意。但就在人生即将踏上归途的时候,勤俭了一辈子的周智夫却一次性向党组织交纳了12万元的党费。病榻之上的周智夫带着氧气面罩、颤抖着双手,接过组织派人送来的大额党费收据后热泪盈眶,“我要一辈子做党的人”。

2018年3月28日,带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周智夫永远离开了我们。“不要留骨灰,让他随着烟雾空气飞向祖国空中,再落入祖国大地,为发展农业再尽微薄能量。”这是周智夫最后的遗言。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