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洪向华:改革开放之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2)

二、改革开放的前奏

习近平同志讲,“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回望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作出关键抉择,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就是说,我们党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作出的关键决策,影响改变了中国。所以,我们今天的内容也会抓住这些重要时间节点上的关键决策来讲的。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主要成果是:作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讨论加快农业生产问题和1979年、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并原则上通过了相应的文件;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等。此次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当中的一次伟大转折。

三、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

人们通常以为,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选择了农村作为突破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反,中央决策层在酝酿和试行改革时,选择的突破口恰恰是工业企业管理,而具体办法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至少在1978年至1980年,改革的焦点一直放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上。在此时期,由于企业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广大农村的包产到户却如火如荼,从而将决策者的视线吸引到了农村问题上。

(一)中国改革的酝酿与兴起

1.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

包产到户并不是新鲜事物。为了能够解决吃粮的基本需要,广大的农村地区曾在1957年、1959年、1962年实行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形式。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力主将土地借给农民耕种,并不向农民征统购粮。安徽省委的这一决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不仅战胜了特大旱灾,而且还引发出一些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安徽凤阳的小岗村。

1978年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他们在一张按满鲜红手印的纸上签下了协议。内容如下: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搞大包干前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据说,小岗村当年之所以只有18户农民签生死状,是因为有两户人家出外讨饭去了。搞大包干第一年,即1979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小岗村这份包产到户契约,如今已静静地躺在历史纪念馆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历史的见证。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

包产到户一经兴起,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几乎与此同时,四川省不少地方的农民也实行包产到组。在安徽、四川的影响下,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面对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的潮流,中央领导层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对此,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表示了支持。1980年4月和5月,邓小平同志两次就农村政策问题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提出农村政策要继续放宽,土地承包给个人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同年9月,党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在中央的肯定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